到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预计达2万名。李春风们,将成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农门二代”弃工从农
这个春节,李春风没休息。早晨6时许,天蒙蒙亮,猪的嗷嗷叫声就是他的闹铃,推着饲料车走进猪舍,投喂猪食、清理粪尿,每天工作5个小时。欣喜的是,他代养的515头猪都长到了110多公斤。昨天全部出栏,由松林公司收购,收入近3万元。
不过,李春风的忙碌,才刚开始。春耕在即,先得为农机做好保养,还要将土地来回耕翻,忙上大半个月,就准备播种水稻了。
李春风是土生土长的松江泖港腰泾村人,与大部分“农二代”一样,“跳出农门”曾是第一选择。从新桥职校机电专业毕业后,他便到浦北的五金机电厂做工,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加上家里三五亩地的收成,“全家一年总收入才三万多元,想攒点钱娶媳妇都难。”
转机出现在2007年,松江探索发展规模在100-15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李春风的父亲李爱云曾是大队农机手,报名全区第一批家庭农场主,承包了117亩土地。考虑到父亲年事渐高,作为独子的李春风决定辞工返乡,重新做回庄稼汉。
春播、夏管、秋收、冬养,边干边学。2012年父亲退休,李春风子承父业接过经营家庭农场的接力棒,成为当时全区最年轻的家庭农场主。2013年,他将承包土地面积增加至289亩,2015年、2017年又再度扩容,目前达到416亩。
“都市农夫”业精于勤
最早实现“三三制”轮茬耕作,最早掌握农机驾驶,最早使用机直播技术,最早参加家庭农场主职业培训……李春风坦言,上海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就要做“都市农夫”。
专业学的是机电,又在五金厂工作过,李春风对机械并不陌生,先是考取农机手证书,随即购置多台农机。而今,4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1台直播机、1辆植保车,构成了春风农机联合互助点,农忙时为临近家庭农场提供服务。“机耕、机种、机收,效率大幅提升,现在一个人劳动,抵得上传统农业时期一个生产队。”
近年,观察到“国庆稻”颇受市民青睐,李春风尝试种植早稻、中稻,忙得脚不沾地。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则是又一尝试。2011年,李春风承包了3亩的养殖场,探索“种粮+养猪”模式,实现生态循环。相比机械化种粮,养猪要辛苦得多,喂料照看缺不了人,有时晚上都得睡在猪舍,可是李春风觉得自己年纪轻,不怕苦。
不是在田头,就是在猪棚,李春风起早贪黑,两头不停歇。每年,他种的粮、养的猪,能满足800多人对于大米、3000多人对于猪肉的年消费需求。此外,他还见缝插针,攻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函授课程,提高专业水平,提升种养技能。
“职业农民”未来可期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过去5年,家庭农场从1173户增加到4516户。很荣幸,我就是一名家庭农场主。”今年上海两会,李春风当选市人大代表,提出“扶持优质地产农产品发展”的建议,年前已得到相关部门的答复。
去年,上海探索从“卖稻谷”到“卖大米”,打造“上海新大米”统一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李春风尝到甜头,直接提升的收入超过四分之一。从年收入2.5万元的务工农民,到家庭年收入超过40万元的家庭农场主,李春风的生活富了、美了。家里买了轿车,城区买了商品房方便孩子读书,还作为上海职业农民的代表,前往德国、法国考察当地农业,这也是他首次出国,回到农门之后却出了国门,李春风笑称“想也不敢想”。
会否让孩子继续当农民?面对很多人的好奇,他的回答斩钉截铁:“如果他愿意,我绝对支持,当农民,很体面,有前途,相信会有更多‘农二代’‘农三代’回归!”上个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李春风备受鼓舞:“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看到国家那么重视三农,我们做农民的内心更加坚定,要把土地越种越肥,生活越过越好!” 首席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