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黑缎子般的毛,四蹄踏雪,肚子至嘴下为白色:脸横向生长成椭圆型,大绿眼炯炯,两寸不到的尾巴呈锥状,摇摆自如;猫长这个模样,会经常被人称颂的。
我有过这么个猫儿。相遇于城里,朋友住的小区。当时他半大不小,长尾巴被斩了一刀,有血拖在后面,一位年轻人正喂他猫粮呢。见我关注,年轻人开腔:我当出租司机,已经收养了两只流浪猫。你就收了他吧,不然肯定过不了冬……猫抬头看我,我蹲下拍拍猫脑袋说:好。
猫托付给朋友,要先带到医院,做手术,打预防针。我次日离京,而猫两日后送回家,父亲却也未归……我在家里的白板上写了:我收养的黑猫名“留孩儿”,应会捉老鼠。
再见已是一个月后,走进门时他端坐于椅上,听见我唤“留孩儿”,一下蹿过来了, 就像亲生的,一直在等,场面令人难忘。父亲并没有注意我的留言,大家都黑咪黑咪的叫了。
黑咪喜欢家庭聚会,跟大家坐在一起,很注意地听,也懂。他捉来老鼠放椅子上享用。说了他一次,就不再这样。
我们有时会讲:黑咪,客人来了,把椅子腾出来。
或是说:昨晚厨房闹耗子,让黑咪值个夜班吧!
他照办,我们也觉得很自然。
如果没什么特殊指派,黑咪跟爷爷睡,早上爷爷坐在床边穿衣,他就一旁瞧着,然后护送爷爷进洗手间,看爷爷刷牙洗脸,再一溜小跑陪伴爷爷出卧室进到客厅坐下。他也挑把椅子坐在一旁。
留孩儿这名渐渐不为人知,朋友们只记得壮如小狗熊、自食其力的黑咪了。我们远行返京,黑咪事先都预测得出,他提前抓两至三只不同型号、不同种类的耗子,在我们到家之前一会儿布成方阵。据留在家里的人形容:耗子的排法,是变换了数次才定稿的,也颇费其心机。我们进屋会看到沿着地毯边儿:小,中,大一字形。或地毯的四个边,每边都分布一只。显示劳动成果不言而喻,但分布的格局是从美学角度考虑?或来自更深的缘由?跟此儿相处14年,我都没能明白个一二。
我有幸自小至今没有断过与四爪儿们的相伴。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也还偷着养了只名土彼得的荷兰猪。
跟四爪儿朋友往来、攀亲戚和跟人不太一样,按鄙人的心得:至少不会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