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股从海外传来的断舍离风在我的女性朋友圈刮了好一阵还不休。相关的电影和书籍得到许多女性追捧。这种不持有,如果只是一时跟风行为,那大多数人不多久就会被打回原形的吧。而我个人,因为是个小疯狂的收藏控,我也在那股热风下反省过挣扎过,最终理清了思绪,得以摆脱外人的影响,有所突破。
这两年,亲朋好友都很认可我的编织作品。大年夜前,我依然每日里要做上好几小时的手工,最后冲刺给家里的孩子们织新衣。一件礼物的诞生,往往要经过揣摩对方喜好,慢慢心里有数了再细磨款式,开始寻找订购什么样材质和品牌的毛线。等到从代购手里拿到毛线,也未必能立刻下手制作,我还会继续各种纠结,温暖的毛线在我手里反复感受它的性格,最后才缓缓开始动手。我把我所有的有限的个人休息时间,都投入到一针一线的手作中去了,最后才有了满意的作品。等到清洗晒干,用心包装好送到对方的手里。这种代表我心意的仪式,抚平了我许多不甘心的情绪,让我沉淀下来学习感恩面对中年之后的自己。对于自己亲手制作的衣物,我和我的家人都特别喜爱,日日里穿戴。我的小侄女生日的时候,收到姑妈亲手织的玩偶,爱不释手。生日宴有小朋友当场想要她的新玩偶,她自豪地说不是买的,是姑妈织给我的。她睡觉的小床上摆着我无数个日夜指尖飞舞织给她的各种小玩偶。几岁大的孩子也懂得珍惜让我欣慰。我家的宝贝更是很自豪穿妈妈织的衣服呢!冬天的羊毛,春秋的纯棉,夏季的亚麻。其间的过程,属于我们的独有的亲子关系,写满了真挚的爱与期待。我相信等他们长大后,一定会记得那些留有温度的礼物。
我有件以前买的纯羊绒开衫不小心弄坏一个小口子,决心自己织补,特意脑补了许多专业书籍。一位叫野口光的织补大师说:“我希望缝补过的衣服,特别是用装饰性织补缝修饰过的衣服,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保留曾经的优美、合身。实际上,我在英国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也屡屡见到一些年长的社会名流的高档衬衫或者开司米围巾上留有修补的痕迹。不执着于外物,体现了人生的游刃有余以及自己的个性。无论人生,还是物品,都不应该是经年劣化,而应朝着历久弥新的方向发展。”这段采访,深深触动了我,也正好是我这几年潜心学习编织带来的心路变化。
一家位于纽约的艺廊,会专门收藏日本民间的古董纺织品,尤其是蓝染的棉织物和一种缝缝补补的乡下传统工服,目下许多老的蓝染和老工服已经相当价值不菲,渐渐成为了日本惜物美学的代表。而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很专业的服装爱好者,专门收藏研究中国传统服装美学。他们无私地分享体会和心得,使我这个读者受益匪浅。若没有那些美好的旧物,我们又怎能大开眼界,知道美学之路的无数可能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固定的生活轨迹,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成年人,是不会轻易摇摆自己的人生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