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创办至今十年的青浦区毓秀学校。校长周秀芳说,这模样质朴的魔盒中,藏着充满乐趣的课堂,也藏着孩子未来发展的各种希望。在毓秀校园,“上海市毓秀学校”几个大字的背面,是另外一行字,“做更好的自己”。“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虽然竞争无处不在,但我们希望, 学生和自己的昨天比,做更好的自己。”周秀芳说。
在家长严军的眼中,正是在校园各项活动中,儿子的责任感被一点点培养出来了。校读书节前,儿子都会早早把家里闲置的书籍收集起来,仔细翻看内容,再根据书的新旧程度定好价格,贴上标签。义卖当天,儿子更是一大早就催促着严军出发去学校,把自己的书籍搬到班级摊位上,开始一天的“小掌柜”生涯。每一次义卖获得的善款,学校都会捐给西藏的学校,以书香传递爱心。严军觉得,“图书义卖,不仅仅是旧书籍的流通,更是书香的传递,文化的传承。”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二(3)班钱杨已经可以背出近200首唐诗宋词。“我们班每周都要背四首唐诗,一首宋词。每天老师都会把要背诵的内容贴在教室后面,我们可以趁着课间背诵。”钱杨很为自己感到自豪。
在周秀芳的设想中,一个好的校园生活,应该充满“诗意”。顺着这个思路,毓秀把学习变成了趣事。但凡学生都怕考试,然而,当被问及学校生活中最特别的记忆,三(2)班的原一却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是一二年级时学期末的游园活动。偌大的体育馆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十几个摊位,各科老师扮演“摊贩”,摊位上摆的“货品”其实是一个个辅助考核的小道具。“语文可以拿个卡片读字词,美术可以带幅自己画的画过去,音乐可以唱首学过的歌。”原一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英语,因为可以和老师互动,还能秀一秀新学的单词。
本报记者 陆梓华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忻硕如 范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