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为一甲子,咱们汉语的普通话只有六十年的生命吗?当然不是。就说吴玉章、胡愈之等文字改革老前辈研究推广汉语拼音等活动,少说也要百来年了。这里的六十年,指的是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批准颁布《汉语汉音方案》到今年已整整六十年了。这方案言简意赅,虽只是字母、声母、韵母三张表和关于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的说明,但关于普通话使用的方方面面都已涉及,普通话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因此有了政策和法律的依据。待到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宣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通话的使用就更有了明确的范围和法律地位,受到了国家机构有关部门管理和监督的保证。
六十年来,普通话的推广与使用,成绩卓著、影响深广,这是有目共睹的。就以上海而论,小孩子普通话运用熟练,在家也说,有的甚至不知上海方言为何物了。这虽然引起了某些家长和社会人士对方言淡化趋势的担忧,但在笔者看来,却正是有关部门积极推广普通话的可喜成果。这些年来,从当年的中等师范到广大的小学教师,在推普方面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市语委的一些领导,从杨恺、罗竹风到现任的一些负责人,都严肃地尽到了他们的责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丁锡满同志,作为文化部门的一位领导,一有机会就用他那一口浓重的浙江乡音,宣传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并以身作则、自我说法,恳切地劝诫人们不要重蹈他的覆辙,听了让人动容。如今,普通话早已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了公务、教学、播音和服务行业的通用语言,就是在方兴未艾的手机使用范围,它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后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它的使用前景真是不可限量的。
但是,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还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是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还要更深入全面些。咱们的母语博大精深,优美无比,不要以为大体上掌握语词的声韵调就符合标准,大功告成了。其实,从语流音变的轻声、儿化、变调到“啊”的读音,内中就有许多知识和窍门,而多音字的辨析更涉及许多文化知识,至于一些疑难字的读音更是人们一辈子都要下大功夫去掌握的。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学校里也不给予严格的指导和训练,甚至连以此为业的播音员、主持人和影视演员也会常常出错,长此以往,后果是堪忧的,推普的成绩是难以持续保持下去的。
二是相关的正确对待方言的问题有待研究。普通话实现了“语同音”,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各地方言在社会上还有它一定的作用,我们不应当人为地去“消灭”它。过去有些单位和学校禁止说方言,甚至有小学生相互“告发”“伊讲上海‘言话’了”,这是做过头了。但是,方言使用的淡化确实是大势所趋,现在有些热心人士想重振方言,其情可感,但所遇问题很多,我们还是以《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六条为指针吧,那上面关于方言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不要给小朋友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了。当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那还是应当大大提倡与推进的。
祝普通话一甲子,祝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