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复旦师生创排话剧《种子天堂》昨晚首演
~~~复旦师生创排话剧《种子天堂》昨晚首演
     
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前一场幸福的悼念
复旦师生创排话剧《种子天堂》昨晚首演
吴翔 张炯强
■ 《种子天堂》剧照
  明天,是钟扬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昨晚,在复旦大学相辉堂里,话剧《种子天堂》正式首演。这出戏,凝聚着复旦师生对钟扬的深切怀念。

  创作这出戏的复旦剧社师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出戏,让大家记住钟老师生前的精彩,有坚持,也有欢笑……创作的初衷,并不想让观众哭,因为我们觉得,钟扬老师也不希望我们想到他,只有泪水。我们想为钟老师做一场幸福的悼念。” 

  千名观众   万分思念

  昨晚的首演,在相辉堂进行——这是一座“复旦人的精神殿堂”。这也是相辉堂自去年修缮以后,第一场话剧演出。演出前,饰演钟扬的复旦研究生朱逸骏说,“钟老师追寻梦想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也是复旦的精神。”

  当然,首演座无虚席的观众席里,不仅有来自复旦的同学和老师,还有社会各界人士,都饱含对钟扬的思念。事实上,这次演出只有两场——4月3日和4日,直到演出前三四天,复旦剧社才正式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了演出信息,不用购票,只要参与报名就可以到现场,一起缅怀钟老师。复旦大学艺术中心讲师、复旦剧社指导教师周涛说,“没有想到,消息发出去之后,在极短的时间里,两场演出,一千多个观看名额就满了,足见钟扬精神的感召力。”

  这一千多名观众是幸运的,钟扬也一定能感受到,千名观众代表着的千万份的思念。

  一场演出   两行清泪

  舞台上,满天飞雪,只听得一句呼喊:“三百米!再上升三百米!”此时,一名身材微胖的中年人出现在眼前。“钟扬老师回来了!”寒风大雪中,只见“钟扬”带着他的学生艰难地前行,但是,他们永远不会放弃。钟扬带着他在西藏大学的学生,于海拔五千余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采集高山雪莲的场景,展现在观众眼前。

  舞台上,9场戏,再一次展现了一个胸怀理想、不畏险阻的钟扬。

  作为这出话剧的创作者,周涛还是那句话,“我们希望通过这出戏,让大家记住钟老师生前的精彩,有坚持,也有欢笑……创作的初衷,并不想让观众哭,因为我们觉得,钟扬老师也不希望看到我们想到他,只有泪水。我们本想为钟老师做一场幸福的悼念。”

  确实,在昨晚的演出中,观众可以看到钟扬和小朋友一起种植红树林时,钟老师这样一位大学教授也能和小学生玩闹嬉戏,童心未泯,在和孩子们分享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乐在其中;也能看到钟老师穿着“开裆裤”——为了方便自己趴在高原上采集植物种子,和穿着藏袍的藏族学生说笑着服装的文化,让观众忍俊不禁……

  当钟扬站在台上,舞台背后映衬着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他深情地对着观众说,“都说西藏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环境极少遭到破坏。天堂的种子,应该被好好地采集保护下来。一天到晚采种子,眼前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用途。但在环境遭遇越来越严重破坏的时候,至少高原的天空依然湛蓝,湖水碧波荡漾。”这份精神,就像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漫天飞雪里,艰难地喘息,蹒跚着步伐,于海拔五千余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采集的高山雪莲一样,圣洁无染。  

  “我可以听到,观众席里传来的哭声。”朱逸骏说那不是嚎啕大哭,但确是情到深处的泪水涟涟。

  值得一提的是,昨晚首演的谢幕,剧场大门打开,演员们虔诚地站在台上,本以为观众会散去,朱逸骏说,“大家都没有离去,也没有作声,我们和观众就这样面对面地站着……”钟扬的精神激荡在他们的心中。   本报记者 吴翔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垃圾分类大家谈
   第A05版:垃圾分类大家谈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清明前一场幸福的悼念
脑瘫孩子跳起舞来 试着开始融入社会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5清明前一场幸福的悼念 2018-04-04 2 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