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约翰·斯托登梅尔曾经提岀一个问题:亨利·福特怎么会在事业达到巅峰时,变得因循守旧?
福特生于美国内战期间,40岁开始生产汽车。那时候公路是凹凸不平的土路,路边没有加油、服务设施。福特深知汽车制造业将是荆棘之路,一切困难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
福特开始制造汽车时的方法,和其他制造商没有什么不同:所有材料运到工作地方,许多工序在同一个地方完成。他最初对传统制造业的改进,并非发明生产线,而是说服股东汽车不只是为富人生产的。他建议提高生产率、降低售价。
1908年福特T型车问世,卖点是简单、耐用。它如此成功,市场预测毫无悬念,供不应求。因此研发快速生产的方法,变成当务之急。1914年他发明了移动生产线。
而后工人痛恨枯燥、重复的生产线工作,工厂很难留住熟练工长期工作。福特灵机一动,将每天工资从$2.50升至$5.00,工作时间从9小时降到8小时。
媒体为此将福特塑造成人民英雄。他开始关注工人的生活和业余爱好,这在开始时并没引起大众注意。
1927年福特公司市值高达7亿美元。但他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了。在此之前,福特总是着眼于未来。他那时63岁,开始修墙、建百叶窗封闭自己。他将工厂变成孤岛,拒绝与工会合作,尝试自己生产轮胎、轮壳。最糟糕的是,他不再向前看了。他变得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上世纪三十年代墨西哥著名画家迭戈·里维拉为福特工厂画了一组壁画。
里维拉认为福特工厂是改变世界的样板。可是他不知道福特已经开始封闭自己。福特花数百万美元修建绿野村博物馆。他将旧钟表从英国运到博物馆,建筑自己的梦幻世界。
通用汽车取代福特成为主导汽车业的制造商,福特A型车、V-8发动机也不能阻挡历史潮流。约翰·斯托登梅尔的结论是,“耐心,希望,想象,幽默,不怕失败,听取反对意见”,这些美德使我们伟大。这些因素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的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福特在他成就达到顶峰的时候,忘记了这些过去帮助他成功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