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织美丽
史良高
  史良高

  母亲生前的许多时光,就坐在小镇临街的窗棂下,灵巧的双手像一对彩蝶,在机器上有节奏地飞舞。早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红红的,暖暖的,把母亲定格成一帧永远的照片。风,总是很硬,很冷。这样的镜头从每年的寒秋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次年的春上。

  母亲是个手艺人。

  母亲最早在小镇一隅支起袜机时,曾引起不少街坊邻居的怀疑与讶异。当母亲将一锭一锭细细的棉纱,魔法似的变成一双一双洁白的袜子时,冰冷的目光便很快化成了温暖与羡慕,近乎嫉妒的羡慕。那样的目光,对于一个从乡村走出的年轻女人,是多么的奢侈!

  故乡人善编织。苍苍一湖的芦苇,可以编成芦席;修篁拥翠的毛竹,可以编成凉簟;丝丝缕缕的麻线,可以织成渔网;就连稻草和碎布,在能工巧匠手里都可以变成跋山涉水的草鞋。母亲编织的,则是一个年轻美丽的梦。

  鬼子投降后,母亲已经不满足单调的代客加工,她和父亲托船家从南京捎回定型用的袜板,五颜六色的染料,还印制了一打打精致的“仙鹤牌”商标,带着她的徒弟,办起了似厂非厂的作坊。加工出一打一打的男袜,女袜,童袜,则由祖父和船家帮助销往南京下江一带。小镇临湖滨江,码头上,每天都有去下江的帆船。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家中阁楼上的旮旯里,仍能看到一盒一盒白猫牌鹅黄、湖蓝和玫瑰红颜料,还有许多半成品的袜子散落在纸箱里。遥想当年,我家后院的阳光下,竹竿上,绳子上,晾晒得万紫千红,色彩缤纷,那,简直就是一个“老杨家染坊”!母亲握着那把烧炭的老式熨斗,站在台板边,一边给袜子熨烫定型,一边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它们就要走出家门,走进下江的某一家店铺。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行走着自己织的袜子,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她悄悄地积着一枚一枚银元,想着有一天,小镇,有一家自己的袜厂。

  然而,母亲的梦终于醒了。合作化后,因母亲的手艺属个体经营,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收。虽然,有城里袜厂的技术人员,多次登门动员母亲带上机器去工厂工作,可看到嗷嗷待哺的一群孩子,想着在外谋生的父亲,母亲心软了,软得像一朵没有开出尘埃的花。

  后来,母亲依旧操持着她的个体编织。呼啸的寒风中她总是早早地起床,熬好一锅稀粥,然后,就着晨曦的微光坐到袜机前;夜里,常常织到我们入睡以后。即便刚生下妹妹的寒冬,疲惫不堪的母亲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尽管,加工一双袜子换取的是少得可怜的回报,但在那个饥馑与憔悴的年月,也能解燃眉之急呢!

  随着尼龙袜走进千家万户,母亲的生意越发地淡了。有一年,母亲用自己加工的棉纱,为我们兄弟姐妹每人织了一双袜子。那是多么美丽的袜子啊!我和弟弟得到的是一双鹅黄,而姐姐妹妹们则是玫瑰红和橘红相间的颜色。我们穿着它到处疯跑,炫耀着纱袜的温暖美观,炫耀着母亲的娴熟技艺。只是,我们怎么也弄不明白,母亲从此便显得那样的木然,那样的无奈,常常对着袜机发呆。也就是从那以后,母亲就远离了编织,远离了自己追求一生的梦。

  清明为母亲上坟,在大姐家的楼上,我看到了母亲曾经使用过的两台袜机。我抚摸着再也不能转动的齿轮,锈迹斑斑的袜针,仿佛,又听到了那风雪中依依不息音乐般的机器蜂鸣音,触及到了母亲的体温,母亲的心跳。眼眶,竟有些涩。我告诉大姐,得好好地留着它们,留住一段远去的历史,留住一段美好的回忆。还要告诉我们的后人,人生,可以没有功名,可以没有财富,但,不能没有梦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潮起博鳌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连载
   第A20版:阅读
   第A21版:新民教育/中职风采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生态上海·广告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广告
与诱惑来个物理隔离
哪里可以哭一下
编织美丽
胡子与头发
雨中即景
“财迷小人”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编织美丽 2018-04-11 2 2018年04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