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掉荧屏泡沫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生产数量“雄居”世界第一。但“第一”看似成绩骄人,其实存在着极大的隐忧。约有20%的电视剧因电视平台承载能力有限而无法播出,导致库存积压相当严重。约有30%的电视剧只能进入收视率极低的白天、深夜等时段播出,不仅价格极低,而且无人观看,根本无法收回成本。由于电视剧市场供大于求,导致了不正当的市场“潜规则”应运而生,严重污染了行业环境。
由此,许多业内人士呼吁,为减少资源浪费,我国电视剧也应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挤掉影视行业泡沫,消除产能严重过剩。多年来,著名导演郑晓龙一直用政协提案或业界论坛等方式强烈呼吁,中国电视剧应减少生产数量并提高质量。他指出,17703集其实看似繁荣,实则浪费,因为每年只能播出8000集左右;美国年产电视剧只有4000集左右,不到中国四分之一。如此巨大的生产数量实际上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他建议数量减少一半,把浪费的这一半资源用到精心拍摄中去,这能让中国电视剧集中更多资源并拍得更好。否则,众多剧组争夺有限资源,只能把明星片酬炒成“天价”,许多剧组忙得没有周末、假日,一开工通常每天连续拍摄12小时以上……
由此证明,中国电视剧生产数量逐年减少,正在加快从数量规模增长的粗放型发展向质量品格提升的集约式发展转变。
品质引领市场
与数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国产电视剧整体质量已有明显提升,精品力作正在引领整个电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优胜劣汰使品质平庸之作越来越难以生存,而且这种历史性转折的步伐正在加快。最近揭晓的第31届飞天奖也强化了这一信息,即电视剧创作正在向高品质进发,《鸡毛飞上天》《欢乐颂》《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小别离》等16部获奖作品,不仅收视居前,而且赢得了口碑,这显示出了品质正在电视剧市场中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标杆作用。
相反,“IP+流量明星”模式屡显颓势,玄幻题材口碑难以为继。精心创作、拍摄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正以接地气、能走心的方式称霸于各大卫视的黄金档,而一些脱离现实生活、远离人民群众、胡编乱造的“伪现实”、“悬浮剧”,已让观众深感厌倦并“敬而远之”。这些令人可喜的信息,恰恰折射出广大观众对影视艺术本体价值的理性回归。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最近在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上说:“没有质量的数量就是行业的冗余产能,没有效益的数量就是行业的资源浪费。电视剧要繁荣兴盛,必须把提升质量品质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我国电视剧虽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仍未根本扭转。对此,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院尹鸿教授指出,中国电视剧要实现精品化发展,唯有克服“粗制滥造是通病”“精益求精是挑战”“注水拖长是常态”“同质效仿是惯性”“理念自觉是难题”这五大问题和症结,以实现品质化的整体跃升。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