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新四军再打县城,复版图五区团圆
陈伯明担任二区区委书记和区长后,迅速创建二区区政权。他深深了解农民疾苦,不轻易向群众征公粮。但区政权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吃粮成了巨大困难。这时,他得到一个情报,在庙镇北边的一个谷仓里有一批日伪敌人投降前没来得及运走的大米。
陈伯明核实情报后,立即命令打入新海乡公所的中共地下党员陈耀邦,组织群众抢运。这批大米约30吨,抢运出来后寄藏在可靠群众家里,一部分留给区政府使用,一部分供给县大队,一部分留作新四军二次攻城用。
另一方面,孙云达得到孙信民援军支持后,一边大肆备战,一边派出特务四处活动,企图破坏崇明县工委建立的各级政权。崇明二区一直是敌顽势力猖獗的地区,许多敌顽分子把希望押宝于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为了巩固新政权,陈伯明和党组织研究后决定,一方面寻求县大队的支持,一方面收集藏匿民间的武器,组建二区武装中队。
随着区中队成立后,二区的敌顽势力不得不有所收敛,群众对区政权也更加信任。
1945年9月18日19时许,南通警卫团四个连、东南警卫团三个连、崇明县大队二个连等,共计1200余人,包围县城,在中共南通地委专员梁光烈和地委副书记洪泽指挥下进行第二次攻城。天上下着大雨,崇明县大队郁谦指挥部设在中双港陈龙章宅,警卫团梁灵光指挥部设在施翘河天后宫。另一路大队也在艰难行进——强民乡党支部书记范本宰指挥60多辆小车,180余人组成的后勤队,冒雨摸黑跋涉,把军粮送到两个前线指挥部,担架队也开进战斗第一线。
半夜,总攻打响。梁灵光以一部佯攻县城东门,主力攻打县城西北角,拟一鼓作气拿下县城。在县城西北角护城河转湾处,一段二十余米长的河段上,主攻部队在机枪掩护下,踩倒芦苇,以散兵线淌过河,上岸后匍匐前进至泥城,但登城时遭到守城敌人猛烈阻击。攻城部队以凌厉攻势数次接近目标,但是这次守敌主力是孙信民特务营,武器远优于孙云达部队。他们凭借坚固工事顽抗,使只有轻武器的攻城部队屡次受挫,当场牺牲六人,受伤十余人。攻城战斗持续了三四个小时,天光渐亮,梁灵光看到敌人火力凶猛,攻城部队缺少重武器,且弹药不足,果断命令撤出战斗,并于翌日天明渡江返苏,二天一夜的第二次攻城战斗遂告结束。
正当苏北军分区计划再次攻城时,新四军军部指示,为配合重庆国共谈判,所有在长江以南(含浙东、两广)的新四军全部渡江北上。于是,崇明除县大队短枪队、二个区队暂留外,其余部队、崇明办事处及已经暴露身份的中共地下党员、干部等,奉命全部北撤。
抗战胜利后,孙云达于1945年8月底担任国民党崇明县首任县长。9月下旬,国民党崇明县政府奉命恢复战前行政区划,原嵊泗列岛复归崇明县,成为崇明县的第五区。
五区嵊泗列岛由四百多个大小岛礁组成,有“一分岛礁九九海”之称,其中有人居住的岛礁仅十余个,嵊山为崇明最东端,海域面积八千余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八十余平方公里。由于嵊泗列岛的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侵华时首当其冲,成为1932年、1937年日军两次进攻上海的海上基地和跳板。1934年3月,崇明县把嵊泗列岛设为第五区,第一任区长凌鹏程。五区下设2个镇8个乡,47个保,4700余户,21000余人口。五区回归,境域完整,成为崇明县抗战胜利的重要标志。
可惜的是,日寇虽灭,民众仍苦。人们很快发现,县城门口依然岗哨林立,城头架起机枪,戒备森严,县城里还隔三差五地实施戒严,气氛紧张。城内的国民党军如临大敌,到处修筑工事。难道还要打仗?许多老兵想不通,许多官绅也想不通,但又无可奈何。
崇明的老百姓不仅想不通,更是受不了。国民党县长孙云达打着“医治战争创伤,建设国家”的旗号,派出武装收捐队向辖区百姓强征“善后特捐”,无论贫富全要交,与强盗无异。四十万崇明百姓长夜漫漫盼月明,一盼三年,直到1949年5月21日,崇明才终于真正解放,进入历史新纪元。这是后话。
明天起连载纪实文学《生命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