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清明节就开始掰手指头,算算还有几天又能过五一小长假了。如今出行相当便捷,两三天足够在上海周边转个圈。吃,更是惬意度假的最重要议题。都说现在的人不愁吃,日子开心得天天像过年,但嘴巴无疑是越吃越刁了。趁小长假一路走一路吃,也是一种幸福。
沿沪宁线,苏州豆腐干、无锡酱排骨、常州萝卜干和寸金糖、镇江肴肉、靖江猪肉脯、扬州干丝、南京板鸭。沿沪杭线,嘉兴肉粽、西湖醋鱼、萧山萝卜干、绍兴梅干菜、宁波汤圆、金华火腿。中国是美食王国,哪里都有地方标志性的美食。上网一查,我国竟然还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是由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并于2005年7月15日起施行的。10多年了,列入保护名录的地标产品在增多,且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申报、评议、公示环节。地标产品包括两类,一是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二是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想想也是,到了无锡不买点油面筋,到了扬州不吃一份大煮干丝,旅程也会逊色许多。说到底,吃也是一种文化享受与品鉴。
有意思的是,列入国家地标的上海产品,不多,但都很著名,如崇明老白酒、崇明老毛蟹、练塘茭白、奉贤黄桃、仓桥水晶梨、金山蟠桃等。其实,上海的地标产品还有许多,国家名录里没有,不要紧,老百姓心里有,就行。比如,庄行羊肉、高桥松饼、枫泾丁蹄、金泽豆腐干等,都是世代传承的地方特色美食。前两天在南翔一家百年老店里吃小笼馒头,八仙桌上的一位北方男,自带一瓶小炮仗和一包城隍庙五香豆,就着小笼吃得那个舒心,连我这个土著都羡煞。
也有人说,社会越发展,地标产品就会越式微,因为大多数地标产品是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产物。此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以为,地标产品的传承与光大,与工匠的绵延不断息息相关。没有匠心匠艺做出来的食品,填饱肚皮可以,要流芳百世,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