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拳拳赤子心
2009年9月1日17时30分左右,正是在南海B1区实施300米海试的“向阳红09”船开晚饭的时间,广播喇叭里传来窦永林船长的声音:“请于教授、指挥部成员到实验室。请于教授、指挥部成员到实验室……”
“什么事呢?看来事情紧急,要不都快吃饭了,还要先开会,快走。”“是啊,还特别点出于教授来。他是总指挥顾问,以往开会并没有特别点名啊!这里边有情况。”有关的几位成员一边议论着,一边向船头二层的实验室走去。在整个海试阶段,人们对这样的临时广播通知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有些难以预料的突发问题,需要决策者们及时会商。
不一会儿,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总指挥刘峰、船长窦永林先来了,紧接着,指挥部成员崔维成、陆会胜、张艾群、李向阳、朱敏等人陆续到场。嗬,大家眼前一亮:原先的实验室变了一个模样,工作台布置成一个铺着台布的大餐桌,上面摆着丰盛的菜肴和红葡萄酒、青岛啤酒,中间是一个刚刚烤制的新鲜蛋糕,上面插着五根红红的蜡烛。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天是随船海试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于杭教授53岁生日。他自己早已忙忘了,船长在整理登船人员资料时发现,便告知了刘心成。刘心成一直对心系祖国科研事业的于教授崇敬有加,就找到总指挥刘峰,商定以现场指挥部名义,集体给于教授过一个海上生日,而且先不要提前告知,给他一个惊喜。
恰巧于杭有事,晚去了一会儿,当他最后一个走进实验室大门时,迎面而来的是大家热情的笑脸和一阵响亮的掌声。啊?他愣了一下,继而明白了原委,十分感动,眼镜后面闪着晶莹的光,连声说着:“谢谢、谢谢……”
于杭教授,祖籍江苏泰兴人,超过一米八的大个子,总是显得精神抖擞,平时讲话温文尔雅,一派学者风度。1975年,于杭高中毕业,毅然报名去了北大荒,作为知青被分配到嫩江县一个生产队,距离县城有300多公里。当地领导见他有文化有能力,叫他当指导员兼基建排长,带领大家打井、修渠、修路、栽树、建房。他用国家补助的经费购买了四台拖拉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硬是把3万亩荒地建成良田,被县里评为“劳动标兵”。
1978年春,国家恢复高考。于杭找到公社党委,说明了参加高考的意愿。公社党委同意,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在“芒种”前把3万亩地都种上。他答应了,亲自担任机播最苦的“播种手”。北大荒的5月,寒风依然刺骨,“播种手”的位置在拖拉机后部,露天作业,巨大的扬尘使人睁不开眼,一天下来,浑身是土,一般人都坚持不了太久,可他坚持住了,按时完成了播种任务。一有空,他就在仓库一角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他一举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并常年前往国外做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如今,他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在西方国家生活也有几十年,仍然坚定地持有“中国护照”。尽管这使他的生活工作面临诸多不便,可对送上门来定居国外的机会,他一概婉拒。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总有人问我,遭遇这么多麻烦,为何还要拿着这本中国护照呢?我也讲不清,我只知道,我是以这样的身份来到这个世上,我又揣着它离开我的父母、离开我的老师的。在我眼里,那里有我的家。”
于杭教授在欧洲研究的是海洋地质学,他也时刻关心着国内的海洋科技事业。这些年来,他不断回国讲学、推荐国内学者参加国际会议,被聘请为科技部的特别顾问。尤其是在7000米载人深潜器研发过程中,他倾注了满腔心血和全部热情,极力推进,给予了巨大的无私帮助。当得知702所负责研制潜水器本体时,他主动前去介绍相关信息。时任所长和副总设计师的崔维成回忆说:“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尽管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我们觉得应该搞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可项目真的申请下来了,却没有了头绪。当时国内载人潜水器的下潜能力是600米,现在要一步跨到世界最前沿,对我们设计人员来讲,挑战是非常大的。通过于博士的讲座和答疑,我们研制人员有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基本概念,使设计工作能顺利进行。后来,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第一个求助的人就是他,而他也总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