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孝濂:花本意并不是为人而开(下)
羊顿
■暮年新作:硬叶兜兰
■四声杜鹃,选自《云南花鸟》
  ◆羊顿

  “那几年锻炼了我的彩色画。绘画一定要实践,大量地画,一点一点地积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造型能力、色彩表达能力、明暗关系写实的能力。” 

  不仅是知识和技法的积累,在万物竞生、交响共存的热带生态群落里,他真正感受到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与奥妙神奇,这深刻影响了他之后的价值取向。用一支笔、画一辈子的宏愿也就此生根。 

  蚊虫肆虐、野兽横行的五年过去,再次面对腊叶标本的曾孝濂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干枯的花朵和枝叶,植物生前的样貌也浮现在眼前。“我意识到我不仅要画得像……不光画得准确,最重要的是要画得生动。讴歌生命,讴歌自然,用我的画笔。”

  1979年,由中国美协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全国科普美展在北京举办,曾孝濂的组图《云南花卉》获奖。1991年和1992年,他应邀为国家邮政局设计了《杜鹃花》和《杉树》两组邮票,均荣获中国最佳邮票奖。从科学的形似,到艺术的神似,讴歌生命,讴歌自然,用他的艺术之笔,他做到了。 

  画笔不曾停歇

  1997年,曾孝濂以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职称退休。孩子创业有成,他也跟随家人来到北京。多年来积累的鸟类素材和手稿派上用场,他终于有时间操作心中积压已久的选题了。 

  曾孝濂爱花,也爱鸟。无论是在植物研究所内,还是野外考察,他总能见到各种鸟。从1992年起,他就开始画鸟,甚至用上了全部节假日和空闲时间。但鸟和花不同,它不会停在那里等人去画。于是,退休之后的曾孝濂到北京动物园里住了大半年,每天观察鸟的姿态,画速写、拍照片。又到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里详细记录鸟类的形态特征,请教鸟类专家。 

  这批鸟类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大获好评。1998年底,《中国云南百鸟图》出版。他笔下的飞鸟,纤毫毕现,神采飞扬,与作为背景的枝叶花果、山石树木浑然一体,尽显科学生物画形神兼备的魅力。 

  画鸟的夙愿达成,曾孝濂又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画了“十大名花”。一发而不可收,干脆又回过头接连画了一百多幅花。技术上虽是轻车熟路,但野生花卉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候找花比画花要困难得多。2002年底,《中国云南百花图》出版。

  接着,他应邀完成《药用植物画集》,在日本出版发行,并与美籍台湾画家杨恩生、古生物画家侯晋封一起为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完成了《中国古鸟类》一书的古生态复原图。这批画作完全是义务劳动,他不仅分文未取,连车马费都是自己负担。

  百鸟图与百花图先后完成,曾孝濂又想以国画的笔墨来画树,画动植物所处的生态。在老伴和家人的陪同下,他重游西双版纳和丽江,远赴内蒙古额济纳钻胡杨林,去山西壶口观黄河瀑布,去怀柔箭扣爬野长城,到柬埔寨游吴哥窟,到美国加州穿越红杉林,沿美国西海岸畅游海景。 

  每次出行归来,他都迫不及待地乘兴而作,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半载,每天在画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终于画出一批笔墨造型具备自身特点、画面营造体现自我心境的工笔花鸟和山水小景,并于2016年以《曾孝濂彩墨画集》之名出版。

  《朗读者》播出之时,曾孝濂正在昆明潜心赶制一幅大型画卷,这是应中央电视台李成才导演之邀,为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绘制的《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画中包含水稻、大豆、桑树、银杏、珙桐等三十多种中国原产植物,画幅高1.17米,宽2.5米,“用的是最大的纸”。

  倾囊相授,以待来者

  2017年,对曾孝濂来说是相当重要而又身心艰苦的一年。 

  5月,集其毕生之功的《云南花鸟》由读库出版,其后,曾孝濂举办了两场讲座,每次都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

  7月,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召开。曾孝濂不仅受邀出面操办与大会同期举办的植物艺术画展,还特别为画展绘制了十幅植物艺术新作。 

  9月,曾孝濂手上的画作和手稿悉数被浙江自然博物馆收藏。至此,他为一生心血所系的作品找到了归宿,也让读库以《花叶》之名高仿复刻的十幅新作,成为离收藏曾孝濂原作距离最近的机会。

  有感于自己年轻时孤独探索的学习经历,晚年的曾孝濂决心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独家心法分享出来,造福后学,为中国生物艺术画的发展贡献心力。筹备植物艺术画展时,他也力排众议,特别注意选择青年画家的优秀作品。

  在《云南花鸟》新书分享会上,他甚至拿起画笔,现场示范,从用什么纸笔、买什么颜料,到构图、用色的理念,倾囊而授。

  信手涂鸦一顽童,机缘巧合入画途,以腊叶标本为依据,为植物志画插图。世人多不屑一顾,我偏觉得味道足。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登得大山头。时而心猿意马闯深山老林,领略狂野之壮美;时而呆若木鸡静观花开花落,澄怀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谛。

  动静之间寻觅灵感之沃土。以勤补拙,死抠硬磨,练就无法之法。凝花鸟树木于笔端,哄慰自己,也给观者留下些许回味。随意而安,尽力而为,平平淡淡,自得其乐。

  这是曾孝濂七十八岁生日时自作的短文。

  2018年,在拿起画笔六十年后,曾孝濂登上《朗读者》第二季舞台。后台候场,他忙着向编辑打听读库出版的两本多雷版画,说要找来参考。举着平时绘画所用的独门暗器,一把自己在放大镜下精心磨制的刻刀,他说:我要试验新的画法,尝试新的主题。我还有时间。

  (选自“读库”微信公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新民法谭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旅游
   第A24版:旅游资讯
   第A25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广告
   第A26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广告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曾孝濂:花本意并不是为人而开(下)
第四极
我和霍金的生活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19曾孝濂:花本意并不是为人而开(下) 2018-06-05 2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