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揪住“幽灵”的尾巴
现场指挥部与专家组认真研究后,认为可行,决定第二天进行第34潜次试验。具体任务是:接地检测状况复核、海底航行机动、操作机械手、利用热液取样器取3000米深海水样、坐底试验以及其他功能验证。
2010年7月9日上午,天气不错,偏南风3级,是非常理想的试验海况。10时整,叶聪、于教授和杨波依次进舱。指挥部发出指令10分钟,“蛟龙”号入水,舱内检查正常,开始下潜。10时26分建立起水声通信,两分钟后,现场指挥部开始接收“蛟龙”号的各种信息。有关人员都紧张地盯着显示屏上的数据,刘心成十分了解大家的心情,手拿话筒,进行实况播报。“现在下潜到了1000米,目前来看,一切正常。舱内湿度从70%下降到了48%,环境越来越舒适了。”大家都在暗暗祈祷着,希望潜水器克服所有难关。
11时16分之后,下潜深度达到2000米、2500米,始终没有异常报告。大家不知道潜水舱的情况,反而有些不安,纷纷猜测着,是不是于教授已经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好了呢?但愿如此!11时46分,刘心成通报好消息:“下潜深度已达3160米,超过了曾经到达的最大下潜深度,还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母船上所有人松了一口气,看来幸运之神垂青我们了。从现在开始,每分钟都在创造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1时58分,刘心成又兴奋地播报:“已经下潜到3500米。”又过了6分钟:“啊,3684米,突破了世界海洋平均深度。现在是12时09分,深度是3755.1米,高度显示0米,‘蛟龙’号成功坐底!”
好啊!人们一阵欢呼,不仅仅是一举创造下潜纪录,更为没有发生检测警报而兴奋,这似乎说明我们已经攻克了那个难关。
水下试验还在持续。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可汇集在指挥部的人们都不觉得饿,执意坚守着,与深海潜航员共享着创造历史的每一个瞬间。15时05分,“蛟龙”号完成了五次坐底巡航,下潜最深达到3757.31米,平安上浮了。全体海试队员十分欣慰,认为接地数值没有超过1.2,最棘手的故障已经排除。
第二天,“大总管”胡震再次率领维护团队冲了上去。精心检查、认真维修,把所有的计算机罐和声学罐都拆开,希望固化住故障点,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他们一连干了一天一夜,其间两次排除下雨的干扰,直到7月11日早晨,终于完成全部工作。
指挥部决定一鼓作气,执行第35次下潜。大家满心以为这次下潜会一帆风顺。不料,情况出现了极大反复,下潜到40多米后,接地值就开始升高,一路下潜一路报警,300米时竟高达1.5。再往下潜到800多米,指针又回落到0.9。看来故障点极不稳定。为了安全起见,指挥部要求他们立即上浮返航。
执行此次海试的于教授,与主驾驶叶聪、试航员杨波商量:这样上去,还是找不到具体原因,我们只有再深入一步,在水下采取检测措施,才能把这一顽固的故障逼出来。再说,通过这么多次的深潜,已经深刻感觉到潜水器性能安全可靠。只要密切观察,做好各种准备,安全是有保障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人把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这是需要冒着极大风险的,万一不明故障造成短路断电、甚至爆炸进水,后果相当严重。我们的科学家、试航员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勇敢下潜、下潜……当下潜至1800多米时,报警数值再次升高,他们冷静观察,对用电设备逐个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继续下潜,延长报警出现的时间,以求固化故障点。
他们终于揪住了故障“幽灵”时隐时现的尾巴。“蛟龙”号顺利返回母船后,于教授、叶聪向维护人员反映了水下观察到的问题。电力与配电小组连夜检查,发现一根32芯电缆的插头根部有电火花烧蚀的微弱痕迹,进一步检查,锁定了故障原因。电缆插头的两根导线平时被绝缘胶皮隔开,可当进入深海1500米以下,巨大压力将导线紧紧压在一起,细微毛刺造成短路报警。而上浮到水面时,压力减小,导线分开则一切正常。
故障原因找到了。指挥部决定,各有关部门连夜排除故障。当晚,现场指挥部、潜水器准备室、声学控制室、后甲板、灯光下,到处都是忙碌的人影,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