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张橱窗照
陈建兴
  陈建兴

  1971年10月的一个晚上,母亲去长宁中学参加70届1班的毕业分配会。豆大的汗珠沿着她的脸颊往下淌,双手不断地搓着。大儿子已在崇明农场,属上农。女儿按政策可分配在上海,也可去务农。班主任在讲台上念着名单,母亲屏气敛息地倾听着,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漏听了女儿的名字。当读到第24名“陈慧芬,上海邮电局”时,母亲先是怔了一下,继而满脸涨得通红,眼里噙着的泪花不由得掉了下来。那晚,母亲兴奋得辗转不能成眠。

  11月,姐穿上了绿色的邮政服,开始了绿衣使者的生涯。走在弄堂里,邻居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第二年5月的一天,姐骑着自行车送报纸至延安西路1559号的艺华照相馆,里面走出一个戴着鸭舌帽、阔边眼镜,穿着中山装的男子。他招呼着姐:“小姑娘,来来来,拍张照片。”姐心想,刚上班不久,哪来的余钱拍照,便婉言谢绝了。“阔边眼镜”忙摆手道:“哎哎,免费的。拍得好还可以放橱窗哦。”说着,他指了指橱窗里一排排的肖像照。听是这样,姐犹豫了会儿,便答应了。

  姐拉了拉有些褶皱的衣服。没有口红、不修眉毛,连头发也没梳,就准备拍照了。“阔边眼镜”让姐用舌头舔嘴唇湿润一下。姐斜背着绿邮袋,理了理车前的报袋,拿着一叠信件的手扶着自行车,另一只手拿着一张《解放日报》,举手投足间透着自认为最适当的仪态。“阔边眼镜”拿着一只 120的海鸥照相机,低着头对好焦距,“咔嚓咔嚓”连拍了数张,看着方框中姐的形象连连称好。他又让姐进照相馆,拍了一张半身的肖像照。同样是没有任何的修饰,只是头上多了顶帽子。

  没过几天,姐的肖像照摆放到了艺华照相馆的橱窗里。那时没有彩色照片,姐的“彩照”其实是着的油色,但技工的活好,与实际的彩照效果无异。姐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希望,那年,她才十八岁,人生最美的年华,笑得那么自然和单纯。另一张送报的照片后来还送到上海展览中心一个摄影比赛上展览。那时照相馆陈列的照片不少都是市民熟悉的行业代表人物,是时代的缩影。

  母亲拿着两张样照爱不释手,听说放大的“彩色”照片放进了橱窗,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她端详着照片,近看远看,忽然说:“咦,倷来看,有点像王芳哦?”邻居们纷纷围拢来:“是哦,哈像,哈像。”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王芳是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妹妹,与姐倒确是有几分相像。

  那些日子母亲可高兴啦。她下班会拖着车间里的姐妹走四十多分钟,带人家去看姐的橱窗照。半路上她从未有过的大方,掏腰包买棒冰分给姐妹们吃。哥从农场回家,在弄堂里碰到了母亲,未跨进家门,就直接被她拉去了照相馆。那些日子母亲特别忙,逢人便拿出姐的照片给人看,人家要去看橱窗照,她马上带路。弄堂里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被她带去过艺华照相馆。她简直就像照相馆的业务员,孜孜不倦地动员着一批又批的人奔赴艺华。母亲那年才43岁,但因患癌症动过大手术,尽管她是带着众人去看照片,可她始终落在队伍的后面。她走得很慢,很累,却很开心。有时,她盯着橱窗里女儿的照片,会痴痴地笑出声来。

  姐的肖像照在艺华照相馆放了一年多,母亲不知去看了多少回。有次她看到一拨小伙子围着橱窗,夸姐的照片漂亮,好不高兴,便迎上前去自我介绍,指着照片说是自己的女儿,在长宁邮电支局工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过几天,便有小伙子去邮局找姐要谈朋友什么的,吓得姐再也不敢出邮局见陌生人了。

  姐的橱窗照为我家留下了难忘的历史瞬间。如今,曾经承载着许多人记忆的绿色自行车已难觅踪影;随着摄影的大众化,照相馆标志性的橱窗文化也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那些独特的审美范式,却深深埋在历史记忆里,从不曾走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公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俄罗斯世界杯前奏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为诚信经营叫好
一张橱窗照
旅居上海
大屋顶之光
枇杷吟
又到粽子飘香时
没有主角的独唱音乐会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一张橱窗照 2018-06-07 2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