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人脸识别
潘高峰
  潘高峰

  昨天看到一条新闻很有意思:最近一个多月里,乐山大佛景区内连续抓获了4名网上逃犯,让许多网友打趣称“乐山大佛景区比张学友演唱会还牛”。

  张学友演唱会这个“梗”,不少读者都已经熟稔。今年5月20日,张学友浙江嘉兴演唱会吸引了数万歌迷,有个潜逃了3年的逃犯,也去听他的演唱会,结果一露脸就被警方锁定。这也是继今年4月7日南昌演唱会、5月5日赣州演唱会后,警方再次在张学友演唱会现场抓获逃犯,张学友由此被封为“逃犯克星”。北京警方的官微“一本正经”表示:“你要多开演唱会。”外媒也关注了此事,报道称“中国人脸识别技术不断在中国流行乐歌星的演唱会上抓住逃犯”,还为“逃犯克星”该怎么翻译而争论。

  说实话,“逃犯克星”只是巧合。真正牛的不是张学友,而是不断提升的警务科技。尤其是人脸识别这一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类警务和非警务场合,也由此再度引发了关于公民个人隐私保护的热议。

  其实,这种争论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为了解决技术难点,提高面部识别的准确性,研发或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公司往往会大量积累数据,完善系统深度学习能力。据报道,201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经过谷歌图片搜索一个匿名婚恋网站上的用户照片,能轻而易举地人肉这些用户的真实信息。迪士尼也曾遭消费者投诉,它擅自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获取消费者的信用卡信息,为其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产品。Facebook则早已建立了有440万张标签化的人脸池,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调查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和习惯,精准推送信息。在国内,有美图软件生产商已识别了超过10亿张人脸照片,建立了数亿规模的名人图片库。警用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对隐私保护更注重,但由于大量的外包合作,同样有隐私泄露的风险。

  便利与安全,永远是双刃剑。人脸识别同样如此。我们不能因为新技术存在隐患而拒绝它,那是一种倒退。但同时,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评估其社会影响,并在法律和技术层面做好应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公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俄罗斯世界杯前奏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再问“华伟”:废气扰民何时休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 全国选拔赛本月在沪开幕
人脸识别
申城发布“技能提升计划”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人脸识别 2018-06-07 2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