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搏风击浪看“蛙人”
两天后,7月31日,在5000米海区进行第44次试验,也是本航次最后一次下潜。在昨晚的指挥部会议上,气象预报员苏博报告:“根据各种情况综合分析,31日上午风力五级,浪高2.5米,下午海况转好。”
“好,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刘峰高兴地说:“我建议,咱们明天再做一次试验,也让两个年轻潜航员多磨炼一下,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刘心成接着说:“我同意,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一定要抓住明天的机会,延长水下时间,争取做完全部试验项目。”大家赞成,据此做出决定:7月31日上午继续海试,由于杭教授带领潜航员傅文韬、唐嘉陵执潜。
第二天一大早,海试队员们一个共同的动作就是首先打开窗帘看看海面:大海像开锅一样,浪花翻滚,浪高足有两米半,又是一个临界点!大家心情都很沉重:这样的天气能下潜吗?果然,一贯谨慎的余建勋测过风速,与副手丁忠军商量了一下,提出推迟行动。
指挥部研究后决定:气象预报显示下午海况会好转,且潜水器布放比回收容易,决定上午推迟一小时,继续执行下潜任务。
9时整,刘峰宣布:“各就各位。”此时风力5-6级,浪高2.5米以上。轨道车移动,A形架起吊、外摆,潜水器接近水面。这时,一个3米高的波峰涌来,潜水器先被顶起,又瞬间掉落,砸在海面上,激起的浪花冲上甲板。主吊缆一松一紧,被绷得咔咔响。
涌浪一个接一个,“蛟龙”号入水后剧烈颠簸,犹如一匹烈马,三位试航员在舱里玩杂技似的翻滚着。由张正云、刘绍福、冷日辉、王斌组成的“蛙人”小组早已乘坐橡皮艇等在船艉旁。这时,王斌操纵小艇努力接近潜水器,其他几人目不转睛,寻找时机冲上去解缆。
海面稍一平静,“大力水手”冷正云、副攻手刘绍福同时双膝一跪,上身前倾,一把抓住潜水器上的把手,主攻手张正云猫着腰,一个虎跳爬上潜水器,一手抓住主吊缆,一手用力一拉,解脱了主吊缆。为了防止主吊缆挂碰潜水器上部的换能器,他抱住主吊缆,在没膝深的海水中站起身来,协助母船上的A架操作员收缆。突然一个大浪打来,他重心失控,仰脸空翻掉入大海……母船甲板上的人们看到这一幕,纷纷惊叫出声。据当时的目击者陈存本船长回忆道:“整个船尾的海面全都是白色海浪,天、海、人、物混沌一片,我捂着胸口,心悬在嗓子眼,努力睁大双眼,朦胧中,一顶蓝色安全帽浮在水面上,几十米外,发现了一个被海浪遮挡得时隐时现的头——我们的‘飞人’张正云暂时平安。可是,‘蛟龙’号呢?”
此时“蛟龙”号潜水器还被两条拖曳缆束缚着,离不开母船,在涌浪的冲击下,上蹿下跳,左摆右晃,如不及时解脱,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时刻,只见副攻手刘绍福一个箭步又跳上了“蛟龙”号,俯卧在“蛟龙”号的背上,像驯马师一样,任凭马儿奋蹄癫狂,牢牢稳住身子,一点一点向前爬。大浪几次把刘绍福淹没,但他毫不畏惧,终于把两条拖曳缆解脱,使潜水器挣脱束缚,顺利下潜。
乘胜前进,经验老到的王斌、冷日辉顺着水流的方向,操纵橡皮艇避开浪峰,从另一侧接回刘绍福,而后立即掉头驶向远处,再将还在水中漂浮的张正云救了上来。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没忘了捞起那顶蓝色的安全帽。站在母船甲板上的人们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就是我们的海试队员。
党委书记刘心成眼眶湿润了:“真是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啊!走,去看看他们。”
“对,欢迎咱们的英雄去!”总指挥刘峰也动情地挥了一下手。指挥部成员呼啦啦走出会议室,来到了后甲板船舷边。
当英勇的“蛙人”小组顺利返回时,大家不顾他们一身的海水,一个个上前紧紧拥抱。这一刻,“蛙人”们咧开厚厚的嘴唇,笑了!
可以说,与“蛟龙”号最亲近的人除了舱内的潜航员,就是这些“蛙人”了。尽管他们隔着一层钛合金舱壁和小小的观察窗,但潜航员知道下潜和上浮时,外面总有几位勇敢的兄弟们在陪伴护航,心里感到特别的亲切和踏实。据实验部主任马波介绍,在风大浪急的大洋上,为了“蛟龙”号,他的这几个部下都有被打落到海里的经历,有时还差点被卷入船底,腿上手上,往往是旧疤未愈又添新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