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黄师傅给后排装了一个小小的后视镜,这个比巴掌还小的玩意儿只要十几元钱,却是黄师傅对乘客安全的大心思。粗心的乘客不少,常常忘记下车时注意观察后方车辆,鲁莽开门安全隐患多。有了这个小工具,再提醒两句,乘客们都感受到黄师傅的贴心和善意。
一心想着“用户”的不止黄师傅一人。仁济医院有一群“发明家”小护士,琢磨出各式各样的小发明,用纸板、3D打印做出模型,不断改进,为了减轻患者痛苦,为了让护理工作更人性、更周到。
上海交大医学院研究生白书维正在参加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工作半年,这个小医生和伙伴们发现,现有病史系统效率很低,大家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做重复的录入工作。于是白书维研究编程,开发了一套“出院小结助手”,帮助医生们更清晰、高效地书写病史。这个智能的小程序还从“神内定制”升级为各科通用,为大家提供方便。
这些创意或许没有多少高精尖的科技含量,“发明人”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可这些工作岗位上的小创新,真切地透露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认同、热爱和投入。行业不同,创新的初衷却一致,那就是:提供更好的服务。
近期出台的“上海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不断提升“上海服务”的品质,到2020年,服务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将保持在70%左右,“上海服务”将成为申城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服务的对象是“人”,服务好不好,服务对象说了算。“好评”哪里来?关键是“用心”。行动计划内涵丰富,未来上海服务将全面提升。而城市经济民生,除了以人为本,以先进的技术做支撑,更需要千千万万平凡岗位工作者的诚意和热情,来支持成就有品质、有温情的上海服务品牌。
那些微小的服务创新,值得更多鼓励和肯定,应有更多平台、资源加以支撑,形成更好氛围,激发更多服务者认同职业,释放无穷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