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老三届/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插队四件宝
卞林夫
■ 图一
■ 图二
■ 图三
■ 图四
  我珍藏着插队生活的四件宝。敝帚自珍,跟着我转战矿山,再回上海,如今应该进知青博物馆了。

  一张火车票(见图一)

  这是一张整整保存了四十年的乘车证。

  1969年3月8日,就是凭这张乘车证,我在上海彭浦车站登上了南去的列车奔赴云南西双版纳插队。 

  那一天,彭浦车站人山人海,红旗如林。我的同学陪着母亲兄弟出现在眼前。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同学这天来送别,有的请了事假,有的请不出事假就旷工。在他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汽笛长鸣,告诉人们时间还剩下最后五分钟。彭浦车站响起了最后一次哭声——惊天动地的哭声,足以排山倒海。

  列车开动了。有人晕倒,有人跟着列车奔跑。很快,一切都消失了。只有心情,像三山五岳的松涛,如九江八河的巨流,在奔腾,在激荡。

  政府为每个知青支付了270元——车费90元,安家费90元(盖房购买农具等),生活费90元(第一年的口粮和每月2元的零花)。 

  一个饭盒(见图二)

  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天天吃的都是糯米饭。傣族同胞有与众不同的胃,善于消化糯米饭,汉族人不行,吃上3天就拉不出屎来。要长期插队,第一关就是要学会吃糯米饭。这是当年我用一张鞋票(发给知青的工业券)从老傣岩温燕处换来的盛放糯米饭的饭盒。饭盒是用很细的竹篾编织起来的,堪称一件绝美的工艺品,也让我保存了近五十年,现在充当家庭的针线盒。

  入乡必须随俗,这是生活告诉我们的真理。

  一本笔记本(见图三)

  这是我当年学习傣文的笔记本。要和贫下中农结合,不会说他们的话怎行?在以后三年的日子里,这本笔记本陪伴着我,用汉、傣、俄语和汉语拼音记录了一些日常用语。三年后,在我离开村寨的时候,已经可以用傣话做演讲了。

  一张天天读照片(见图四)

  图为当年在勐海县勐遮公社曼拉高生产队为傣族社员天天读。一个知青用他的127照相机拍下了这个镜头,胶卷是把135胶卷剪开用。右中那个戴眼镜的背影就是我。 

  卞林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我的插队四件宝
半夜战螃蟹
我教孙女读古诗
禾镰草之殇
扫一扫
新民晚报老三届/金色池塘A20我的插队四件宝 2018-06-29 2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