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老三届/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夜战螃蟹
周彭庚
  文/周彭庚

  1968年11月,我到南通长江边插队,正是云淡气爽的深秋。第一晚,我和另一个男知青被安排临时住在四周是小河沟的仓库旁的“更棚”里。

  夜里,激动中夹杂着害怕,我们没敢把煤油灯熄掉。上床后不久,就听到棚子里到处是窸窸窣窣的声音,还夹杂着好似人的吸气吐沫声。听到这怪异的声音,那些小时候听到的神仙鬼怪的故事一起涌入脑海,我们躲在蚊帐里,大气也不敢出。

  胆战心惊挨到半夜,实在忍不住好奇,我们壮起胆子,“嗨”的一声跳下床。棚内突然安静下来,除了我们在煤油灯下晃动的影子,环顾四周,却没发现任何东西。

  好不容易挨到天亮,起床查看,屋内跟昨天住进来时没有异样。上工了,我们把夜里的“诡异”之事告诉其他知青,一旁生产队的“民兵排长”不动声色地说:“今晚我来陪你们。”

  天黑了蛮久,“民兵排长”背着一个约一尺多高、底扁肚大肩宽口小、状似现在常见的“风油精”瓶子的竹篓子来了。他让我们点上灯,就屏声静气地坐在角落里的凳子上,我们不知是怎么回事儿,呆呆地站立一边,静观事态的发展。

  过了没多久,用芦苇扎成的更棚墙壁与地面连接的地方,被什么东西顶开了一个个小洞,接着就钻进黑乎乎的小东西。仔细一看,竟是一只只大小不一的螃蟹!它们横着身子,背脐部吐着唾沫,高举着两只大大的钳子直向灯光扑去。只见“排长”一个箭步冲到“墙壁”前,堵住螃蟹的退路,脚踢手抓,把那些来不及逃走的螃蟹捉进蟹篓里。我们也学着“排长”的样子,手脚并用,伸手就捉,螃蟹们举起大钳,拼命抵抗。我们虽捉了几只,但手也被钳了好几个口子。

  很快,我们就抓了半篓子“俘虏”。蒸熟后,学着“排长”的样子,掰掉蟹脚,掰开蟹壳,将一团白乎乎的蟹身放进嘴里,“嘎嘣嘎嘣”几下,就连渣带壳一起吐掉。那晚,虽说吃得牙根酸痛,但并未品尝出特别的鲜嫩香甜肥厚,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痛快豪爽至今难忘;同时,也学到了一个技巧——把蟹肚子里不能吃的两坨“肺”聚集起来擦手,去腥气非常有效。

  此法捉蟹不费多大力气,但却不能常用。因为“煤油”是计划供应的,每人每月半斤,用完就要“摸黑”了。

  为了吃蟹,我们改“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秋天的晚上,约上几个人,到田埂、沟边、灌溉渠上漫无目的地到处兜,每次总还能碰上几只出来溜达的蟹。不过,这些蟹都是些行动迟缓的“老弱病残”,那些肥大壮实的,一听到风吹草动,早就躲得无影无踪了。

  每每吃到蟹,心中总升腾起一股莫名的惆怅,螃蟹就为了“追光”,而被送上了餐桌。但它们宁可身葬人口,至死也不改变,这是可敬呢还是可叹?

  插队时吃蟹,实在是一件太平常不过的事。除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外,就是买,也不过两三毛钱一斤而已。前几年,蟹被请进了“水晶宫”,顿时身价倍增。所幸,这两年的蟹,褪去了披在身上的种种光环,又回归到“食物”的本义,“飞入寻常百姓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我的插队四件宝
半夜战螃蟹
我教孙女读古诗
禾镰草之殇
扫一扫
新民晚报老三届/金色池塘A20半夜战螃蟹 2018-06-29 2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