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海洋1000米以下黑暗区生物如何生存?~~~
海洋1000米以下黑暗区生物如何生存?~~~
     
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洋1000米以下黑暗区生物如何生存?
航海生活节:了解航运 探索海洋
杨玉红
■ 观众参观潜艇和潜艇发动机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11:00 上午首发

  本报讯 (记者 杨玉红)万物生长靠太阳?参观完“航海生活节”,你会发现这一规律在深海不再适用。今天是中国航海博物馆开馆八周年纪念日,为期6天的“航海生活节”同时拉开帷幕。今天上午,数百名观众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通过参观主题展、制作海洋漂流瓶、聆听名人讲坛等活动,了解中国航运和航运文化,探究一个个海洋奥秘。

  “海洋是分层的,200米以上是光照区,200米至1000米是昏暗区,1000米以下则是黑暗区,所以我们制作海洋漂流瓶时,需要分层制作。”在深海探索馆,志愿者许雅晶一边教参观者制作海洋漂流瓶,一边讲解海洋深处的奥秘:海洋1000米以下的黑暗区没有光照,有些区域却有非常丰富的生物活动,一些自带发光体的小丑鱼就生活在这里。

  万物生长靠太阳,海洋1000米以下的生物又是如何生存的呢?对此,许雅晶解释道,其实,在海洋黑暗区还存在一条“黑暗食物链”,化能合成细菌将一些热液区的硫化物、甲烷合成营养物质,供应给管状蠕虫,使得帽贝类食草者大量繁殖,而鱼蟹等食肉者通过食用帽贝类食物也获得了能量。

  倡导海洋环保、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此次航海生活节的一大亮点。

  “生蚝”,也叫牡蛎,但是牡蛎礁是当今地球上受破坏最严重的海洋栖息地之一。在短短两个世纪中,全球85%的牡蛎礁已经严重退化。“牡蛎礁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水污染、海岸线开发等。其实,牡蛎是天然滤水器,一个健康的牡蛎最快每小时能过滤5升水,一天能过滤一整浴缸的水。同时,牡蛎礁一般分布在近海浅滩区域,是飞鸟、鱼、虾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还具有减弱海风对海岸线的破坏等作用。”志愿者张瑶瑶介绍道,希望通过科普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栖息地的保护及修复工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都市小区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使命不负新征程 初心无改铸申情
   第A13版:使命不负新征程 初心无改铸申情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新民环球
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航海生活节:了解航运 探索海洋
新民晚报要闻A02航海生活节:了解航运 探索海洋 2018-07-05 2 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