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步东坡韵》:“当途何处,夕阳下,牵马驮经人物。入梦犹醒,还记得、微笑拈花面壁。空寂何曾,萧条又是,嘘气吹风雪。纵身趋虎,人天谁识雄杰。 云淡天阔无边,渡江凭一苇,伶仃轻发。破钵芒鞋天地间,双目青青明灭。半袭袈裟,几回将尽夜,枉生须发。悲欣无意,倾谈唯有风月。”
文人做得大了,是比较自在的,也是可能随时破些规则的,如果是有关文学的规则,自是不在话下的。譬如苏东坡填词。苏原本是诗人。而诗,是中国文学原本的形影。所谓“唐诗宋词”,只是后人这么一说而已,至少苏是不认的,尽管他是宋人,也尽管宋据说是词的时代。
苏以诗写词,不是秘密。诗和词毕竟是两种文体,苏以诗写词,自然让词人不满。李清照就说他写的是“句读不葺之诗”。尽管你是“学际天人”,我也不得不说你写的还是诗啊,而且格律也有错。这就是李清照对苏词的评价。只是,苏既然是“学际天人”,是大文人了,自然是有气力破些规则的。他写《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从此《念奴娇》,也被叫做《大江东去》了。没办法,谁让他是苏东坡啊。
诗和词的区别,大抵是剑气和柔肠的区别。苏说是以诗写词,词的意思还是顾及到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便是。只是也正是见了柔肠,词的格式不对了。上四下五,成了上五下四。这也是李清照笑话他的地方。只是读者不以为然,一千年来,还一直是个美谈。
苏词缭绕着的是剑气,他的“大江东去”词,写的是以前的人事,周郎赤壁。很想步他的韵和他,也写往事,还念古人,这回念及的是玄奘。
《西游记》是一部极美的书,写的是玄奘。少年时读它,很是神往西行路上,一个个突然出现的去处。三十年后,有机会西游了,当途驱车,也是五百里见一个城郭,明白了吴承恩还真是写实的。只是,张掖大佛寺的壁画上,八戒挑担牵马,洗衣造饭,好生勤快,这是吴先生所不知的。当然,高老庄也就在张掖。八戒在这儿卖力,也是人烟间常事。
玄奘是否一个人西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西行,不是一个人的心愿,是人类的心愿。他的前程,是人类的前程。人类前程远大。玄奘的前行不可阻挡。世界上什么最有力量,最可以称之为伟大?我想就是眼中的悲悯、心地的光明。这两个,玄奘都具有了。光辉的人格,自然是缭绕着剑气的。
在取经的路上,夕阳永远不会下山。即使在梦里,也有拈花微笑的甜美。风雪并不那么冷,真能以身饲虎的人,未必都神采飞扬。
一苇渡江,十年面壁,自然是不朽的人、绝顶的智慧。孤独行走的人,眼光里有的是沧桑明灭。坐定了,经历夜的来去,渐渐老去。说是无意悲欢了,以沉静温和的心,关切着暖暖的灯火,还有人间事。
这也是以诗写词了吧?只是想说,人间的剑气,其实都是应着柔肠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