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支付习惯。现在,出门不带钱不要紧,忘带手机才是“寸步难行”。来到国外旅游,发现那些国际大都市竟不能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只能付现金或刷信用卡,国人立即对这些国家的“落后”表示鄙视,甚至还出现了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职业——小偷,就这样被毁了。因为现在人人几乎都不带现金出门了,一切都靠手机支付;而现在手机也很难偷了,因为走路吃饭都在看。
时下,越来越多商家加入了“只能扫码付款,不收现金”的行列,在有些人的眼里,一张张人民币、一枚枚硬币,似乎已经是老古董了。还有互联网企业雄心勃勃地提出,计划用五年时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
然而,今年7月13日央行发布的公告,为“无现金社会”泼了一盆冷水。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个整治拒收现金公告明确表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
这一公告的出台,是因为拒收现金的情况已非常严重。相关部门今年6月的调查显示,在受访的3万多名消费者中,37%被调查消费者反映在过去1年内经历过“拒收现金”,其中12%的人经历过10次以上;在受访的2万多家商户中,39%被调查商户在过去1年中曾“拒收现金”。
根据央行的这一公告,拒收现金的行为显然已经违法。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即现金。“近年来流通领域人民币现金使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一些消费者在旅游景区、餐饮、零售等行业商户消费时被拒收人民币现金,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这样表示。
我们应当看到,尽管移动支付越来越普遍,但移动支付实际上是有“门槛”的。首先,消费者得有一台能够支持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其次,移动支付所依赖的技术手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掌握。比如,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特殊群体,如没有智能设备、不会使用各种支付软件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无现金社会”将剥夺他们消费的权利,这无疑是很荒唐的。我国许多地方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十分庞大,这部分群体的需求不应被忽视,他们使用现金支付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还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现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自公告公布之日起1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期限届满后仍然存在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的,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如此看来,“无现金社会”是个伪命题。将法定货币拒之门外,更是涉嫌违法。不过,拒收现金的情况在生活中并未绝迹。前天就有媒体报道,消费者反映在盒马鲜生线下店现金结算时遭到了“差别对待”,对于部分商品,用现金不仅不能享受折扣,就连原价购买也不可以。记者实地体验发现果然如此,店员表示,必须下载盒马APP,扫码支付才能购买。
更有甚者,一些办事机构也拒收现金。据厦门网7月18日报道,在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服务大厅,前来办事的市民都被要求使用手机或银行卡这类非现金形式进行支付。工作人员的理由是,因为现金会有假钞,结算、存取不便捷。
这些商家和单位拒收现金的行为,明确违反了央行的公告,是否会被查处?让我们拭目以待。
有意思的是,就在移动支付如火如荼的今天,却也有例外的商家。威海路上有一家网红馄饨店,天天排长队。不过,店家却一直有个规矩:只收现金。经常有时尚一族慕名前去“拔草”,好不容易排到了,却因为“身无分文”而十分尴尬。这时候,他们只好跟年长一点的顾客商量,能不能帮忙代付现金?他们再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钱给那位顾客。
只收现金照样顾客盈门。看来,现金并没有也不可能退出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什么支付方式,诚信待客、物美价廉、人无我有,才是做生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