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假证为何屡禁不止?
黄佳琪
  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要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假文凭、假证件等问题开展重点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严肃追究失信责任。国务院安委会发布通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通过网络制售假证的行为。

  网络假证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这一顽疾又该如何治理?

  “互联网平台潜在用户更多、交易范围更广,造假者的利润更高,对买假者来说也更‘方便’。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给监管带来了困难。”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黄璜副教授说。此前曾有媒体曝光,一些制假售假者堂而皇之将学生证等假证放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叫卖。

  “明明知道办假证违法,可还是有人铤而走险去‘办证’;明明就是骗局,可所谓的办证人员却打包票什么证都办得到。”

  ——淘宝网在2013年更新了《淘宝禁售商品管理规范》,假证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学生证、身份证、驾照等办证类敏感词也被屏蔽,公开卖假证少了。尽管各网站平台都在不断完善规范,可仍有假证件、假证书、假证明的售卖者通过变换关键词的方式,继续兜售假证。

  “售假买假者学会了变换关键词,一方面说明网络假证交易得到一定整治,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只要有需求存在,交易双方就会变着法子完成交易。平台和监管者无法在信息流中识别真实的交易意图,网络假证治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说。

  “每个假证几十元到上百元,还配有二维码,扫码后能显示个人信息,受害人根本不会怀疑。”

  ——办案民警介绍。在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今年初通报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仿冒了人社部门、质监部门、学信网、中国特种设备从业人员数据库等38家政企网站,诱导受害人进入“高仿”网站办理各种证件。

  “制造、贩卖、使用假证,会造成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双输。如果人们发现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某种身份或者资质,就会有更多人参与造假用假,不诚信的风气将会愈演愈烈,极大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假证也让更多‘不合格’的人享受到不该享受的社会资源,造成资源错配,影响社会运行效率。”

  ——黄璜说。

  “证件的使用应结合相关数据库查询,在增强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开放有关学历、资质、证件资料库验证,通过信息共享让假证件显露原形。在发放纸制证件的同时,还应发放经过加密处理、无法篡改的电子版本证明。我国早在2004年就颁布《电子签名法》,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法律支撑。”

  ——业内人士表示。

  “网络假证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也违反了各类行业准入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已经触犯《刑法》。网上买卖假证件没有根绝,说明监管还存在漏洞和盲区。同时,社会公众也要进一步提升自身诚信意识,不买假不用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假证者应记入个人诚信档案,留下有据可查的信用污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根治网络假证问题,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在全社会营造对假证“零容忍”的态度。

  本栏编辑 黄佳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话题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都市小区
   第A13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无现金社会”是伪命题
声音·八方
网络假证为何屡禁不止?
扫一扫
新民晚报要闻A04网络假证为何屡禁不止? 2018-07-26 2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