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复旦大学今晨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今晨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今晨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今晨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今晨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大学今晨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抑郁症与睡眠“共病”机制被找到
王蔚
  本报讯 (首席记者 王蔚)患了抑郁症为何通常伴有睡眠问题?尽管两者间的紧密联系早在百年之前已为人类所知,其背后的“所以然”却长期不甚明晰。复旦大学今晨发布一项成果,由该校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领衔,与来自英国华威大学、牛津大学等研究人员组成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在脑神经机制层面为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研究结果显示,外侧眶额皮层、楔叶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共同构成抑郁问题与睡眠质量关系的脑神经环路基础。这一研究首次发现了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共病病理机制,有望为改善大众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为治疗抑郁症带来重大突破。

  抑郁与睡眠问题是影响现代人群的两大健康困扰。当今社会,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夜生活过多以及依赖电子产品等原因,约三分之一的人群都存在睡眠质量较差、睡眠时间不足等问题。同时,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抑郁症患者,近十年来增速达到18%,其中,中国就有5400万患者。抑郁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残首要因素之一。

  不论是在临床医生抑或患者自身的反馈中,抑郁症与睡眠问题都总是“相伴相生”。临床上,70%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问题,而有睡眠问题的群体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的风险亦显著高于睡眠正常群体。“事实上,两者间的紧密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发现了。但前人对两者关系背后的脑机制还不清楚。”研究团队成员、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程炜说,他们的研究出发点其实是个早已“知其然”的“老问题”。

  当下流行的脑功能影像数据成为科研人员展开研究的着手点。“简单来说,我们通过对大样本脑影像数据的挖掘,找到了调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脑神经环路。”程炜介绍,通过整合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以及英国生物银行这两大国际脑影像数据库的资源,对近万名被试的影像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后,科研人员发现睡眠质量较差人群的外侧眶额皮层(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功能区),楔叶(自我相关的脑功能区)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短时记忆相关的脑功能区)等脑区间的信号同步性(功能连接)显著升高;同时,这些神经环路在具有较高抑郁症打分的人群中也呈现显著升高的模式。正是这些同步性增强调制着抑郁与睡眠间的关系。对此,冯建峰对一种可能性进行了阐释,这些脑区间的连接增强可能使得这组人群长期处于某些负面情绪中,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该项研究对于公共健康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找到同时与抑郁和睡眠问题相关联的脑神经环路,意味着将在临床层面为这两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提供新靶点脑区。通过对这些脑区进行特定刺激,或将同时改善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冯建峰表示,目前他们已联合多家医院着手采集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以及脑卒中等常见精神疾病的大规模基因影像行为全维度数据。希望能利用全维度、多中心的生物大数据,发展一系列新型智能算法,“寻根”脑重大疾病,发现更多临床治疗的可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话题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都市小区
   第A13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抑郁症与睡眠“共病”机制被找到
太空运行冷原子钟 完成全部预定任务
绿色石库门
勿以恶小而为之
上海科学家发现白血病治疗新方向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抑郁症与睡眠“共病”机制被找到 2018-07-26 2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