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从此单田芳去天上讲故事了
~~~从此单田芳去天上讲故事了
~~~从此单田芳去天上讲故事了
~~~从此单田芳去天上讲故事了
     
2018年09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献一罐“午餐肉”
追思一回“听分解”
从此单田芳去天上讲故事了
朱渊
■ 单田芳资料照
  评书大家单田芳,一袭长衫演化成各色人物,一番妙语勾勒出世态万千。曾经,多少书迷被那句“欲知后事如何”勾得难以回魂;如今,依然有将近2亿人在电视、广播乃至网络上守着那把“云遮月”的独特嗓音,痴痴等待着“下回分解”。

  然而,就在昨日,这个名字中有着八个“口”字、一辈子贡献了100多部评书的老艺术家走了。网络上悼念声一片,都在追忆和感慨:“去哪儿,再听‘下回分解’!”

  录新书 日日不间断

  要多勤奋,才能像单田芳这般,高龄高产?曾有人统计,如果将单田芳的评书从头播,每天播一回,可播到2036年。而若将他的书一字排开,从反映商周时期的《封神榜》到眼下的改革题材的评书,能写一部中国历史评书演义。姜昆称最佩服单田芳的年届古稀还能保持高产:“作艺有天分,说书靠勤奋。单田芳不似同龄人,退休后在家终日养花喂鸟、品茶听戏……逍遥自在地享清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来愈变成了一名虔诚备考的小学生,日日录节目、月月出新书。”

  袁乃中原是单田芳的书迷,因缘际会与之相识相知,两人相差十岁却渐成每日必要通一番电话的至交。“或许人们想不到,他们在广播或者网络那头听到每日新鲜推送的书目,都是单田芳一个人关在家里10平方米的小小录音棚里‘说’出来的。”袁乃中虽只去过一次,却印象深刻:“录音棚里除了话筒和相关设备,什么都没有,而老先生每天4点起床,一根烟、一壶茶,思忖片刻便开始录书,每天录到10点收工,再开始寻思第二天的内容。就这样日日不间断,岁岁在坚持。”

  办书场 网络做渠道

  都说“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的书迷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八岁孩童,且南北通吃,从未有一处“水土不服”。这和他本身与时俱进、不畏创新的态度息息相关。直到75岁时,大病初愈的单田芳还自我挑战,演绎了根据百年老字号恒源祥纪实文学作品《羊行天下》改编而成的首部现代版立体电视评书《羊神》。事实上,单田芳除了擅长《朱元璋》《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传统书目外,还尝试过《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题材,甚至改编过苏联小说,说过《福尔摩斯探案集》。

  单田芳的与时俱进不仅在书目的拓展,也在说书手段的创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老先生很“潮”,不但电视、广播玩得转,也精于新媒体传播。他创办了自己的网络书场,既可以在线听书,又可以在线交流。2009年就已累计了30万听众。他关注潮流动态,《琅琊榜》《芈月传》都会追看,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和口味。

  76岁时,单田芳出了本自传取名《言归正传》,道尽跌宕起伏的一生。而在此之前,他还寻思着在电视台搞类似西方“脱口秀”一类的节目,主持新闻、时事、体育等。这份年轻心态和积极进取心让姜昆震撼:“老先生的魄力让人敬畏。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大家,他在追求的道路上矢志不渝,苦苦地跋涉,从不肯放弃学习,不停地拓宽新视野,值得年轻一代学习和反思。”

  选徒弟 本科是门槛

  单田芳出生于一个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能说能唱能弹,是西河大鼓的佼佼者。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的单田芳,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到了十三四岁时,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虽说是家学渊源,单田芳却从未有骄傲自满,他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要说好书,就必须掌握更多历史知识、积累更深厚的文化素养”。

  所以即便已声名鹊起,他依然会到东北大学潜心学习历史,“我的先辈都没什么文化,说书靠口传心授。但到了我这一代,口传心授怎么行?你说到一个典故,要知道它的出处,必须讲出所以然,这就需要去历史里钻研。我一开始说的都是传统书,不管是《朱元璋》还是《隋唐演义》,我都必须查查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情,看我们都把这些历史加工到一个什么程度,弄明白哪些是虚构加工,哪些是史实。”

  单田芳对文化知识的敬畏心也表现在收徒的门槛上,与之相交甚笃的王汝刚透露:“单田芳收徒有个规矩,圈内圈外不论,行业领域不限,唯独对学历有要求,必须要大学本科生。他坚持,有文化才能说好书。” 

  本报记者 朱渊

  花絮

  最爱“梅林牌”午餐肉

  单田芳在上海的书迷不少,可他本人却不常来上海,要说他和这座城市最亲密的关系,大约就是那盒“梅林牌”午餐肉了。和上海人拿午餐肉涮火锅或夹面包不同,单田芳爱用这肉拌了北方的大白菜包饺子,午餐肉肥瘦相间能让饺子充满汤汁,很是对他胃口。早些年,“梅林牌”尚未入驻申城各大超市前,多数为出口用,袁乃中曾为帮单田芳“囤肉”,特地找到厂家定制一箱送到北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慈善专版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敬献一罐“午餐肉” 追思一回“听分解”
时代需要说书人
《丝路星海》传播中国声音
“四王”画作亮相文华殿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6敬献一罐“午餐肉”
追思一回“听分解”
2018-09-12 2 2018年09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