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综合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黄浦区蓬莱路二小推出“上海闲话”等级评测~~~
黄浦区蓬莱路二小推出“上海闲话”等级评测~~~
黄浦区蓬莱路二小推出“上海闲话”等级评测~~~
黄浦区蓬莱路二小推出“上海闲话”等级评测~~~
黄浦区蓬莱路二小推出“上海闲话”等级评测~~~
黄浦区蓬莱路二小推出“上海闲话”等级评测~~~
黄浦区蓬莱路二小推出“上海闲话”等级评测~~~
黄浦区蓬莱路二小推出“上海闲话”等级评测~~~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浦区蓬莱路二小推出“上海闲话”等级评测
让“上海小囡”能讲一口地道沪语
陆梓华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可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小囡”却没法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

  然而,在黄浦区老城厢的一所小学,乡音不绝于耳。这便是蓬莱路第二小学。该校的蓬莱小镇课程开发了一门“沪语小学堂”的课程,每周两节课,供二年级学生选修,并推出“上海闲话”等级小证书,鼓励孩子互为考生和考官,开展定期评测。校长余祯表示,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为上海孩子留住乡音和乡情。

  昨天又是沪语考级日,图书馆里,小考官们按照“侬来唱”“侬来猜”“侬来讲”三个区域摆开课桌,等小伙伴们来接受考验。他们是在“沪语小学堂”操练了一学期的沪语小能手。

  “来,侬来读读看迭首绕口令《山里有只庙》,开始——”四年级男生王彦哲像模像样地做起了考官。“‘只’发音还伐够标准。”听了考生的读音,小王考官点评道。请他自己表演一段,小王考官一曲说唱《金陵塔》张口就来,字正腔圆。原来,虽然小王爷爷奶奶是绍兴人,但是,全家一直生活在老城厢的弄堂里,邻居之间交流用的都是上海话,小王潜移默化自然把上海话当成了自己的“第一生活语言”。在课堂上,他又跟着老师学了上海话儿歌和说唱,更加感觉出方言独有的味道。

  千辛万苦拿到了“一级甲等”的证书,二年级男生程裕童和女生刘南希趴在隔壁桌,观看起了别人考试。上海话里,“搞七捻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名小考生犯了难。“哦,吾晓得额!”程裕童转念一想,赶紧叮嘱伙伴们,“嘘,让伊自己想一想,伐要告诉伊!”小程说,爸爸妈妈工作上用的不是普通话就是英语,但是,从小外婆就有意识地跟他讲上海话,教他唱童谣,所以,今天遇到的俗语和童谣,对他来说不成问题。男生严恕仁妈妈是上海人,爸爸是福建人,除了会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他还学了不少爸爸家乡的语言,两种语言截然不同,他觉得挺好玩。“外头落雨了,吾帮侬搪一搪(注:普通话遮一遮的意思)。”考试结束,恰逢大雨如注,看见刘南希没带伞,程裕童发扬起了绅士风度。

  “我们鼓励老师在课堂以外,用上海话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能熟悉家乡的语言,了解家乡的文化。”曾经执教“沪语小课堂”的王瑾老师坦言,学校约有1/3的孩子家中并没有沪语氛围,更多的孩子虽然能听懂上海话,但讲起来总是结结巴巴,发音也不够地道。说起“社团”的“社”,“一只”的“只”,“大世界”的“大”这些常用字,孩子们的发音总是有些“洋泾浜”。在“沪语小课堂”校本教材中,数字读法、常用人称称谓、时间用语、天气话题、旅游景点等10个单元,涵盖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鼓励孩子勇敢为家乡上海代言。余祯希望,愿意参与沪语等级评测的孩子越来越多,在老城厢就读五年的孩子,都能带着一口软糯的上海话走出校园。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11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第ZF01版:中缝4-21
让“上海小囡”能讲一口地道沪语
铜期权在上期所挂牌交易
科技部建智能视觉平台
人民币走进进博会 跨境融助力贸易通
一场秋雨 一场凉
上海旅游节花车评比大奖赛启动
美团点评昨在港交所上市
广告
新民晚报综合新闻A09让“上海小囡”能讲一口地道沪语 2018-09-21 2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