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生活、工作,或是到上海旅游的人,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上海的咖啡店特别多。有市场机构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0家咖啡品牌门店在上海首次开设。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认为,咖啡店在上海的风行,体现的是文化交融。咖啡馆已兼顾工作场所和社交场所的属性。熟悉上海咖啡发展的人看来,吸引“远方”咖啡的,还有海派特色的咖啡文化。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朱文炳的《海上竹枝词》(1909年)中,已有描写咖啡的诗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滩大量涌现,诗人林庚白在1933年写了《浣溪纱·霞飞路咖啡座上》。那个时候的咖啡馆可不是单纯喝咖啡的地方。在已故沪上作家程乃珊的笔下,老上海的咖啡馆是社交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上海咖啡文化的重新兴起,和城市融入世界的脉动相关,更与人们对精致“慢”生活的向往有关。沪上较早引入“书+咖啡”模式的千彩书坊,其创始人之一的陈波认为,虽然上海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人们还是会期待“慢”生活。在这种时刻,走进书店或咖啡店,点杯咖啡,放下手机,看看书、和知己聊聊天,让生活诗意起来。
2003年,新民晚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世界上的咖啡文化,“一张张太阳伞下,每天都坐满了聊天、看书的人们,成了街角的一道风景。”15年前上海的读者可能很难想象这道“风景”。但在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上海寻找“诗和远方”的时候,这座城市众多的咖啡馆让他们有了一个休憩的场所,可以从容感受海派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