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务农还债
丈夫王明华和妻子柴秀娥都是残疾人。王明华早年遭遇车祸,右腿不能屈膝,柴秀娥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已出现骨侵蚀症状,两人行动都不方便。不过,他们都是热心人,特别是王明华,还是兴家残疾人义务家教学校松江分校的志愿者。前几年,因为儿子出了一些状况,年过半百的他们不得不变卖房产,在小昆山镇的方仁农场租了50亩鱼塘和60亩田地,务农还债。除了悉心耕耘这110亩鱼塘田地,他们还在周边整理出一些闲散土地,把边边角角都利用起来,种上毛豆、青菜、萝卜、枇杷、苹果、南瓜、枣子等,只要是能卖钱的时令蔬果,他们都愿意种。
为了还债,王明华夫妇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干活。几年奋斗下来,债务还得差不多了,柴秀娥的病却愈加严重,普通剂量的药片已经不够维持药效。王明华心疼老伴,不让她提重物,也不让她下水,承包了所有重活。原本皮肤挺白的他晒脱了一层又一层皮,脸上、手上都变得黝黑。因为农场实行无公害种植标准,不喷洒农药,天气一热,蚊虫就多,王明华说,厉害的时候甚至“满脸全是蚊子”,不得不戴上养蜂人的专用帽子来防蚊。
玉米丰收却发了愁
虽然条件艰苦,但王明华说,这些苦不算什么,最怕农作物收成不好,而收成好了,又要担心销路不好。
今年,他听说玉米畅销,于是把60亩地全种上白糯玉米,还雇了几名残疾人帮忙种植、除草等。9月底,玉米逐渐成熟,亩产三四百公斤,可谓大丰收。为了抓紧时间采摘,54岁的王明华每天凌晨二三时起床,先去塘里捞鱼,天亮后再到田里摘玉米,想趁着新鲜赶紧上市。
然而,夫妻俩开心了没几天,突然收到坏消息——由于市场行情变化,原本口头承诺包销的收购方不遵守约定,不打算买玉米了。这让事先没有联系其他销售渠道的夫妻俩,一下子蔫了。
9月下旬,我们来到田里这天,王明华看着丰收的田野,心疼地说:“都是很好的品种。”他顺手摘下一棵白糯玉米,剥去外壳,只见象牙白的玉米粒透着晶莹光泽,粒粒饱满,用指甲轻轻一掐,汁水便爆出来。“玉米周期短,采摘期不过半个月,现在还剩40亩地的玉米没有着落。如果卖不出去,可能血本无归。”谈起这些玉米,王明华的嘴角微微抽动着,两眼黯淡无光。
朋友圈里一呼百应
在王明华夫妇一筹莫展的时候,出租土地的方仁农场为他们提供了打包场地,又通过自家微店帮助销售。兴家残疾人义务家教学校松江分校的负责人石凤英听说这件事后,也马上在朋友圈发布了这一信息,发动大家购买。
不少充满爱心的残疾人朋友马上行动起来,来到小昆山镇,帮忙采摘、包装和购买玉米。他们还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继续发布信息,帮助王明华夫妇叫卖。一些不方便前去的市民则委托他人代购或直接捐款,指定购买玉米赠送给接受兴家学校义务家教的残疾人家庭子女。
国庆节前后,兴家学校的大学生家教志愿者和受助学生来到田里采摘玉米,送到资助学校的爱心人士和残疾人家中,又帮助王明华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以每公斤比市场价低约2元的价格销售。在松江大学城读书的大三学生梁相怡从小生活在城市,在田里忙活了几天脸晒黑了,手指也磨破了,可她甘之如饴:“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国庆假期。”
国庆期间,又有约30名残疾人及其家人驾驶残疾人代步车或坐着轮椅,集体来到小昆山镇,采摘购买了五六百公斤玉米。看着60亩地里的玉米几乎销售一空,王明华夫妇露出了欣慰而感恩的笑容。
孙云 张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