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晒台上的老绅士
王言言
  王言言

  老城厢就像是一张寻宝图,指引着我不断发掘过去埋藏的宝藏。起初,在这里我只是发现了温情,但随着挖掘的不断深入,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记忆,指引我找到掩埋在老城厢的温文尔雅。 

  那天的上海没有炙热的太阳和聒噪的蝉鸣,天空有点阴沉沉。我们和家住蓬莱路25号的陈曾浩先生约在艾家居委访谈。老先生身材颀长、浓眉大眼,花白的头发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半个多小时的访谈,老先生为我们介绍了这座已经有150多年历史的老宅。临近尾声,还主动邀请我们去老宅看看。这真是令我们喜出望外。要知道,可能出于对陌生人的戒备,很少有受访人会邀请我们去住宅参观。

  经过几条老弄堂,我们来到了一扇黑漆大木门前。老先生把门上的木栓拿下,帮我们推开门,一幢徽式老建筑便映入眼帘。抬梁式木构架的两层楼房,天井内大青方砖铺地,落地木制门上有花鸟虫鱼等徽式雕刻,精巧别致。老先生说:“新中国成立后,居委会开会都要借我家天井和客堂,扫盲班也在这里上课。我父亲这人开明又大方。”兴许是受了父亲慷慨大度的影响,总感觉老先生身上也有这么一种气质。

  为了给我们看整栋房子的格局,老先生带领我们去往楼顶晒台。跟着他的脚步,我们踏上通往二楼的石梯。楼梯很陡很窄,台阶上还稀疏地散落着青苔。老先生拄着拐杖走在前边,边走边不忘往后看,叮嘱我们小心。从二楼到晒台还要经过一段木制楼梯,因为通往晒台的门是关着的,所以光线很暗。老先生明显加快了步伐,拐杖和木头接触发出咚咚的响声。突然,晒台门打开了,光线照亮了我们的路。站在晒台上,视野一片开阔。老宅两侧用青砖砌成、高二丈余的风火墙历历在目,而周边一带的民宅也尽收眼底。“100年前,这里可是第一带的制高点呢!”老先生不无骄傲地说。下楼时,老先生让我们先走。我本以为这仅是一种“女士优先”的礼仪。但见他始终站在楼梯口,向下看着我们,迟迟没有关上门。等我们全部到达底部,他拉上门。此时,楼梯间瞬间暗了下来。回想他一路而来的举动,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在担心楼梯太黑不好走啊!

  结束访谈,我细细整理着一天的资料,看到那张在晒台上和老先生的合影。老先生把拐杖放在两腿中间,双手合拢搭在拐杖上,身体站得笔直,面带微笑,看起来特别绅士。上海不仅有花园洋房里的老克勒,还有老城厢里的老绅士。能够见识到上海老绅士的风度,我不虚此行。对我而言,老城厢的温情又多了一层温润如玉。

  十日谈

  上海老城厢忆事

  责编:徐婉青

  地域的价值也在于空间中的人情,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汽车周刊
   第A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资讯/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谈“巧合”
蝉声渐去
重阳节与陶渊明
天使之眼
晒台上的老绅士
诗二首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晒台上的老绅士 2018-10-17 2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