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听话剧《生命行歌》导演查明哲聊“生命的最后”
~~~听话剧《生命行歌》导演查明哲聊“生命的最后”
~~~听话剧《生命行歌》导演查明哲聊“生命的最后”
~~~听话剧《生命行歌》导演查明哲聊“生命的最后”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韶华不为少年留
且行且歌笑枯荣
听话剧《生命行歌》导演查明哲聊“生命的最后”
朱光
■《生命行歌》彩排现场董天晔 摄
  每个人,都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在最后一个乐章时该怎么唱响?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剧板块中,即将于30日首演的“人道现实主义”话剧《生命行歌》,聚焦5位人生倒数不过1个月的老人,在“安宁病房”的故事,点醒大家关注“人生观”,正视“人死观”——让病人和家属,不仅得到生理舒缓,也能得到精神舒缓和人格尊严。导演查明哲提出“五个然”:对于“自然规律”,报以“当然认知”并“坦然接受”,随后,“释然放下”“安然甚至欣然走去”……

  艺术体现人文关怀

  查明哲刚从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的位置退休不久,今年一整年都在排这部戏:“我们已经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艺术应该探讨如何帮助人们找到人文关怀。” 

  这部被列入艺术节“改革开放40周年”展演板块的话剧,在遇到编剧陆军、导演查明哲之前,还没有被“人道现实主义”点亮。金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卫新透露,“起初,还在表现好人好事、宣传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在凸显人性尊严之间犹豫。”最开始,只是因为金山区的一家安宁病房得到表彰而想拍部微电影。当他们找到戏剧家、艺术家之后,编导以及男一号刘子枫等,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题材蕴含的伦理、道德,以及社会价值。

  查明哲提及,刘子枫因为住院时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到“过度治疗”给病人和家人带来的精神折磨更甚,“他说,‘我虽然老,但我没木也没呆,这是一个当下十分稀缺的题材’。”这位同样坚信“文学是人学”的导演,此次以“人道现实主义”为《生命行歌》提亮暖色。

  探讨注重中国文化

  查明哲说,在西方哲学和宗教中,有生与死的探讨,“但这都是西方话语,我们应该以中国视角、中国文化来探讨。”

  由上戏、金山区委宣传部和上艺戏剧社共同出品的这部话剧,诗意地展现了5位自知进入人生倒计时1个月的老人,在安宁病房里最后一段路程,如何过得祥和与温暖,展现了人如何在这一阶段里和谐自处、与他人相处。该剧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剧本扶持工程剧目和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并获得2018年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查导透露,“本来我父亲是希望我们家6个孩子都从医,也确实有兄长成为了医生。我也始终关注对于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最终,他发掘出一首有着类似寓意,独具中国文化底蕴的唐诗。

  落幕赋得诗歌真言

  这首诗歌,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全剧开头,幼童背诵此诗。孩子无意中一句:“又增添一岁啦!”对于时日不多的老人而言,是一种深深的触动。他们的家人有的准备好了,更多人有诸多放不下。舞台上,坐在电动轮椅上的老人们,回顾人生得失,难免悲喜交集。最后,老人们一致决定选择合唱“离离原上草……”

  这首原本被解读为惜别友人的古诗,被赋予自然循环的生命节律,笑对“一岁一枯荣”,便生出“春风吹又生”的境界。查明哲说,如果自己也面临到这一阶段,那么此时的人生态度就应该是“且行且歌,且歌且行。”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共享进博会
   第A05版:共享进博会
   第A06版:“美丽上海追梦人”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 开明睿智 大气谦和
   第A07版:“美丽上海追梦人”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 开明睿智 大气谦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话题/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20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扫一扫添加新民体育、新民演艺微信公众号
东京奥运会筹办的故事
沉默的众人 希望的主人
韶华不为少年留 且行且歌笑枯荣
新民晚报文体汇A08韶华不为少年留
且行且歌笑枯荣
2018-10-28 2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