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办起这样一个专业的评奖;从无到有,办起“2018邬达克年”——刘素华从一个普通湖南商人,从一个建筑门外汉,因为机缘巧合在番禺路买下一幢小房子,从此带着对邬达克、对上海的爱和责任,数年来致力于推广和传播建筑美学和建筑文化,让建筑学走向普罗大众的故事,也几乎创造了一个“传奇”。她却说:“我只是想为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添一块砖。”
想要填补空缺
“长久以来,建筑更多局限于建筑行业内部的专业交流,关注设计水准、营造质量等,因此建筑行业有施工类鲁班奖、白玉兰奖等,建筑设计类如国际普利兹克建筑奖、梁思成奖等。但是却没有一个奖,探讨建筑与人的根本的关系,侧重于建筑的人文含量。”刘素华说,创设“邬达克建筑文化奖”的想法由来已久,几乎是从她“偶尔”买下邬达克旧居,开始着手修复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我第一次知道邬达克的故事,就被他留在上海的建筑折服了。我想,百年前的邬达克不自觉地成为了东西文明交流的使者。”成就邬达克传奇的是近代上海城市建筑繁荣崛起的时代机遇,更是中国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
半个世纪之后,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迎来了许多当代“邬达克”,续写着中外建筑文化融合的新篇章。同时走出国门的中国设计、中国建造,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道道门,开启了世界认知中国文化的一扇扇窗……刘素华说,创立“邬达克建筑文化奖”,想要表彰的并非是一个建筑项目,一幢建筑作品,一个机构或者一个建筑设计师,更准确地说,奖项所希望承载的是以邬达克为代表的中外文化交流先驱和典范,“也希望能够填补建筑类评奖中挖掘人文价值方面的不足。”
不易仍在坚持
昨天的颁奖现场,有很多人围着刘素华。有的说,“当代邬达克青出于蓝”;有的说,“这奖太好了,一定要办下去”;有的说,“三个金奖真的太少了”……但刘素华在接受晚报专访时忐忑地说:“颁奖前,我把‘首届’两个字拿了下来,真的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届。”
关于筹办的种种困难、不易,刘素华摆摆手说:“都不说了。但真的要谢谢很多人的支持。是这些鼓励鞭策着我把这件事做了下来。”刘素华说,建筑是人的居所,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的,建筑天然与普罗大众有着日复一日的亲密关联,但建筑学与上海市民还不足够亲近,“但这几年,看到大家越来越认同建筑的文化价值,越来越把建筑师当作艺术家,我就很欣慰。”
其实,让刘素华最为欣慰的是每天邬达克纪念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几年前,大家不知道番禺路有一座邬达克旧居,几年后,每天我们起码要接待数百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他们与其说是来看一个匈牙利建筑师的老房子,不如说是来看这座城市的魅力与美好。”她颇有感慨地说,“无论是当年的穷途青年邬达克,还是同样作为外乡人的我,其实都是‘海纳百川’最好的注脚。只要你有才华,只要你够勤奋,够努力,这座城市就会接纳你,包容你,甚至给你一方最广阔的天地。”
首席记者 孙佳音
相关链接
1918年10月26日,一战前奥匈帝国的建筑师邬达克机缘巧合来到中国。邬达克旅沪的29年,恰巧赶上了这座城市近代建筑繁荣崛起的黄金时代,他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与中国上海城市文脉结合,留下超过百幢种类和分布广泛、风格多元、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遗产,创造了世界城市史和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