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博得评委的青睐可不容易,河蟹首先要过“颜值”关。上午9时起,评委们开始巡视一个个“考场”,观蟹背、辨蟹腹、拎蟹脚、察蟹毛。评委打分有何依据?记者从可数性状评分表上看到,腹、背部体色和额齿各占10分,侧齿占30分,背部疣状突则占40分。“河蟹背部以青色、墨绿色为佳,腹部以白色、乳白色为佳,额齿缺刻明显者为上品。”评委魏绍芬介绍,“测量‘身高体重’,则是要通过公式算出河蟹的肥满度。”
除了颜值,口感也是重要指标。过去十一届全国河蟹大赛,已经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大赛标准。由食品安全专家、美食家和大厨组成的评委会从视觉、嗅觉、味觉三方面对同时、同锅煮出的河蟹打分。就味道而言,腹部肌肉和第二、三步足肌肉都应该富有弹性、饱满、微甜。
今年的全国河蟹大赛,准入门槛也提高了——从去年的“雌三(两)雄四(两)”变成了“雌四雄五”。“考官”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不时从箱中挑出一只,细细观察。他告诉记者,由于全国各地河蟹养殖模式与技术的不断完善、养殖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上气候也“帮忙”,2018年全国河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口感好、品质优,河蟹产业呈现出从数量增长型朝质量增长型发展的趋势。
“今年的河蟹总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预计全国产量将超过85万吨,相比去年提高了约4万吨。全国蟹源充足,广大消费者选择多,是幸福的品蟹年。”王成辉笑着说。不止如此,今年河蟹的整体规格也是历年来最大的,平均规格约提高10%-15%。“河蟹价格几乎没变,市民可以用和往年相同的价格尝到品质更好的蟹。”
在王成辉看来,我国河蟹养殖已进入3.0模式——绿色养殖。以“种草、稀养、投螺、调水”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全国各地出现各具地方特色和水域特点的生态养蟹模式与技术。同时,养殖环境优美、养殖过程清洁、养殖产品绿色的养殖方式将助推河蟹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值得申城市民高兴的是,经过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全体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的多年共同努力,上海本土养殖的大闸蟹已享有较高知名度。目前上海本地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均不会逊色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