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人物/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新的乒乓梦 从上海启程
陶邢莹
■ 杜朋(中)与四位巴新球员 上体院 供图
  眼见新闻里,杰弗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里,同张怡宁对打,身在上海体院中国乒乓球学院的男队主教练杜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暑期两个月的集训,对他们的帮助很大,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实现自己的奥运梦。”

  四名巴新孩子的乒乓球之路,从上海启程。今年暑假,18岁的巴新男乒选手杰弗里携另外三名队友,头一次踏上了在国外训练的旅程。中乒院自建立以来,每年都会接待将近500名国外乒乓球运动员来此集训,巴新这个太平洋岛国,还是第一次派运动员来。为此,中乒院为这四个孩子量身定做了训练计划。

  按照水平高低,男队共分4个组,每组10人。经第一次测验,杰弗里被分在第3组,其余三人分在水平最低的第4组。孩子们告诉杜朋,在巴新,他们很少有机会打实战,杜朋给他们打了预防针,“这里的训练会比较枯燥。每天上下午都要各练3小时,不仅有实战,还有体能训练。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提高技术。”

  显然,孩子们一开始并没有领悟到杜朋的真正意思。尽管这期间,巴新总理奥尼尔前来探望,并鼓励他们,但过了两周,孩子们还是开始产生厌战和思乡的情绪了。对于中国球员来说,他们早已习惯高强度训练,而对于这批原本没有接受过高水平指导的巴新孩子,他们显然还需要适应。对此,教练组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国外的孩子而给他们优待,杜朋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你们是来提高水平的,时间短、任务重,要珍惜在这里训练的机会。”令他欣慰的是,他们都是听话的孩子,一点就通。“他们还是认可中国的乒乓球技术的,后来在训练中,他们反而更卖力了。好几次训练结束后,他们主动提出加练。”

  在中乒院,孩子们还享受到了国乒的待遇。中乒院有一套专门的技术统计仪,这套仪器也帮助国乒进行技术测试。两个多月里,科研人员为孩子们做了持续的技术监测,数据显示,两个月后,他们的击球力量、旋转速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住在上海体院的国际交流中心,巴新孩子并不孤单。体院贴心地为他们配备了学生志愿者,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训练之余,体院安排他们参观了国际乒联博物馆,上了中国剪纸、书法等文化课程,还教了他们一些简单的中文,帮助他们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国际乒联博物馆,当他们见到一座座奖杯、一段段历史时,被深深震撼。杰弗里告诉教练,“我最喜欢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马龙、樊振东都是我的偶像。”

  两个月后,杰弗里升上了第二组,他甚至排到该组前四名,另外3人则升至第三组。“他们原本只会简单的对打,现在学会了不少击球技巧,动作的规范性也有了明显提高,接近中国选手最规范的动作。”杜朋告诉记者。

  临别前,上海体院特意送上学校的纪念T恤、中乒院的乒乓器材等礼物。四名巴新孩子对教练和队友深情说:“希望明年有机会能再来上海训练。”杰弗里还说,“我的梦想,是将来有一天代表大洋洲参加奥运会。”

  果不其然,回到国内,这四人在全国比赛中揽下了前四名里的三席,杰弗里更是夺得了冠军。更令他们高兴的是,没过多久,上海体院老师、前奥运冠军张怡宁来到了巴新,又给他们上了一周的乒乓课。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共享未来 永不落幕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聚焦/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一场球 一瓶酒 一生缘
巴新的乒乓梦 从上海启程
新民晚报人物/文体汇A12巴新的乒乓梦 从上海启程 2018-11-18 2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