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人霸座、妇女撒泼、儿童恶搞等事件引发社会较多关注。我们的普遍认识中,老人、妇女、儿童这三类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这一判断与上述妇女、儿童实施的过激行为之间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因此,这类事件往往会夺人眼球。
然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迄今为止较少从下面的角度予以审视和考虑,即在公共场所,这种礼让是否是单方面的和无条件的。分析实施上述过激行为的极少数老人、妇女、孩子的行为动机,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在他们的心里,“我弱我有理”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一旦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让他们插队、占座或者由着他们的性子胡来,他们就会发怒,就会站在道德高地指责我们不懂得尊老让女爱幼。面对如此指责,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无言以对。
对于这种心理状态,有人认为是“巨婴”现象,但究其根本,应该是“镜中自我”心理使然。即个人对自己的概念是基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知觉所产生,因此,个体对自我的看法有相当部分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平日里对于上述行为的纵容是造成他们的行为日渐极端的重要原因。之所以不少人对上述行为敢怒不敢言,主要是担心受到他们的指责。实际上,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首先,除了老人、妇女、儿童之外,在公共场合需要受到照顾的人群还包括残障人士及病弱者,况且,妇女群体中应该受到照顾的大都是孕期妇女,并不包括全体,尤其是年轻女性。有些病弱者也可能是年轻人,比如正值壮年的青年职工、在校大学生等,而有些老年人虽然年龄已到老年期,但身体十分健康甚至强壮;相比之下,处于病弱状态的年轻人显然更有必要受到照顾。在日本地铁里甚至经常目睹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反被老人拒绝甚至质疑让年轻人座者是否是认为自己看上去衰老而孱弱,以致需要坐着。其次,我们提倡全社会都来礼让、照顾老人、妇女、儿童,这在包括公共场所在内的大部分场合下是基于一种道德层面的觉悟与自律,而不是法律层面的义务,因此不是强制的,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必须对上述人群的成员做出礼让。
在此,笔者不禁想起早前在网络空间一度广为传播的一幅过马路老人向为其礼让的司机鞠躬的图片。这一场景很好地说明了礼尚往来的重要性。礼让者与被礼让者之间应该是相敬如宾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礼让行为更为人所接受,进而不断普及,最终使礼让之花开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