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口拙。平时一帮朋友聚会,我总是坐在一旁静听别人滔滔不绝。不料,有时却由不得自己,只能赶鸭子上架。
国庆节前夕,挚友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搞文化旅游,分别游览苏州的留园(明朝)、常熟的翁同龢故居(清朝)和无锡的荣巷(近代),并通过现场讲解以及观摩,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加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至于讲解员,苏州和常熟,已经找好专人,而无锡的讲解重任则光荣地落在了本人头上。因为挚友晓得我退休前曾供职于上海纺织系统,与荣家两兄弟(即荣毅仁的伯父荣宗敬和父亲荣德生)是同行;且本人由于喜欢近代史的缘故,对荣家做过一点点研究。可讲解员的工作性质又恰巧戳在我的短处。但既然挚友开口了,决不能打回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并要尽量干得漂亮。于是我翻箱倒柜,将有关荣家的资料统统放在书桌之上,开始备课。先抄录,然后背熟,再对着镜子练口型。
老婆瞧我如此卖力,根据她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热心帮我出主意:“要事先准备几个问题,让学生参与回答。为学生讲课,一定要生动加上互动。”
经过数日精心备课与练习,我这个“丑媳妇”终于见“公婆”了。在“荣毅仁纪念馆”广场上,面对近30位学生和家长,我壮壮胆,首先抛出问题:“大家是否晓得马云?”一致回答“知道”。我顺杆爬:“马云目前在我国财富排行榜上不是首富就是二富、三富。但大家是否知道约百年前的中国谁是首富?”有人小声回答“不知道”。该答案正中本人下怀。于是我告诉大家:“就是这儿的荣家。”接着我又发问:“同学们中有二孩吗?”回答是大多数一孩偶尔二孩。我又告诉大家:“荣家是两兄弟一起奋斗,才有了如此地位。但难能可贵的是两兄弟从来不为钱财争吵,即使分家哥哥拿大头,弟弟丝毫没意见。真正做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还真给我老婆说准了。大家被我提出的问题一下子吊起了兴趣。当然我也不再拘谨了,自荣家老祖宗如何在无锡定居并繁衍生息讲起,一直到兄弟俩如何从一个农民工做起,又如何从1500两银子打拼成“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为止。
讲解完毕,我忐忑不安地问大家:“本讲解员‘吹’得好不好?”话音刚落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待大家进馆参观时,站在边上一直看着我讲解的纪念馆门卫好奇地问我:“你是本地人?怎么那么熟悉荣家。”我老实回答:“我是从上海来的游客。”并指着手上的书补充道:“前面讲的书上面全写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