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5”这个数字并不能令人觉得兴奋,那么截至2017年,上海被SCI、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已增加到17种,影响因子位于Q1区的增加到6种——《细胞研究》《分子植物》《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纳微快报》《亚洲男性学杂志》《运动与健康科学》等影响因子靠前,已跻身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一流期刊行列;换言之,对标世界一流标准,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海英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在成为上海期刊新的品牌。
晚报就此专访了《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中国激光杂志社董事长杨蕾、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请三位在改革中奋力前行的出版人,来谈谈经验和体会。
专业科学编辑
保证稳步成长
在上海,有一本以英文发表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和简报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0年,1999年被SCI收录,2002年公布第1个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自2006年起其影响因子由2.0不断攀升,2018年最新IF是15.393,稳定在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杰出期刊行列,并已连续三年超过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和Molecular Cell(《分子·细胞》)。是目前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之一,也是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的探路者。
这本杂志叫作《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下称CR),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十多年来,从国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内影响力微弱的四区期刊,一路攀爬,到位居世界杰出学术期刊行列,实现中国学术期刊界及广大科学家们多年的梦想,CR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党生博士说,“影响力的逐步上升,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人才战略为核心的发展策略。”
“我们当时给CR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要朝国际一流期刊的水平冲击,这意味着必须不断提高刊出文章的学术水平,因此必须采取专业的职业编辑方式。”现今,CR编辑部有专职科学编辑5名,平均年龄40岁以下,均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背景知识。
为了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研究论文,CR还拓展建立了论文发表的“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旨在为国内外优秀的原创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提供快速审理的服务。李党生介绍说,他们最快72小时就可将审稿意见返回给作者,论文经过一定的修改就可以在CR上快速发表。其中,“绿色通道”是指当作者的文章在国外权威期刊审稿当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审稿后要求大修或者退稿时,若作者修改有困难,作者可以将该权威期刊的审稿意见及其稿件一并发给CR,CR的专业编辑团队可以根据已有的审稿意见给作者快速答复,或者小修,或者重新送审;“快速通道”是指由于某领域科学研究的竞争太激烈,作者希望能率先发表,但该文章未在其他刊物送审过,这种情况更加考验编辑的独立判断能力。“因为有专业的编辑,通过这两个通道,近年来CR发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原创成果,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科学家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党生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勇于拥抱市场
探索“集群化”经营
“中国科技期刊的小散弱是阻碍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从入行以来,深深觉得一定要从我做起,试图打破这个困局。”作为中国激光杂志社的董事长,杨蕾1998年进入科技期刊界,从底层编辑做起,从栏目编辑成长为责任编辑,再到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主任,最后在2009年主持了中国激光杂志社的转制——从研究所下设的编辑部成为独立法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编辑人向现代传媒人的重要角色转换。杂志社目前拥有6种高端光学专业学术期刊,打造了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学术期刊集群,成为我国光学学科走向国际的重要窗口,而她和她的团队是国内专业学科集群化领跑者。
据统计,我国和光学相关的科技期刊约有50种,共有出版单位34家,其中1家出版单位拥有3种及以上期刊的只有2家,占5%;1个出版单位只出版1种刊物的有25家,占74%。“这样的出版单位一般都是非独立建制的编辑部,就出版力量来说相当单薄,由于人数较少和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很难有能力完成从编辑到出版及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对于期刊的学术交流和传播,推动力严重不足。”杨蕾介绍说,为了改变单兵作战的出版模式,更好地传播我国学者的科研成果,激光杂志社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探索集约化的办刊模式,筹建集群化的光学期刊群。经过多年努力,从早期的不到5家编辑部响应,逐渐得到了光学同行的广泛认可。
到目前为止,已组建了一个跨20多个省市,拥有20多家主管、50多家主办单位的“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不仅汇聚了国内几乎全部的光学期刊,还自主建设并运营了中国光学期刊网,“这是光学联盟的共同出版发布平台,目前的流量达到毎天浏览30万次,进入全球光电网站排名前1%。”
置身数字浪潮
抢抓发展机遇
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秦钠,在担任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的这些年里,她也推行集约化管理,将旗下期刊从最初的6种增加到12种,其中4种英文版已经成功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影响力不断扩大。在采访中她还谈到,“这几年数字版收益在上升,前景较为可观。”在秦钠看来,数字化、融合发展是不可逆的潮流,期刊社一定要置身其中抢抓机遇,在坚守传统期刊出版内容质量优势的同时,也要摆脱纸媒期刊单向传播这样一个短板,不断试水多元化出版模式。
2013年,上大期刊社启动“优先出版”计划,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所谓“优先出版”,就是将旗下所有编辑完成但还没有到出版日期的学术刊物,先在网刊上推出全文。“我们做了调查,优先出版之后,纸质版的发行量最多下降百分之十,但换来的是更及时的传播和更高的引用率,还是值得的。这也是学术期刊将来的趋势。”秦钠这样说。
2014年,上大期刊社面向作者和读者推出了按需印刷、按需出版服务。有读者对某一个专题特别感兴趣,提出要求之后,编辑部就会把散见于各期刊物上的相关文章集结出版;有作者要参加国际会议,希望能把自己近年来在某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集成一本册子,编辑部也可以满足这个要求。2015年,在《社会》英文版网站上他们开辟了作者、编者、读者互动社区……“我们要引入互联网思维,更多考虑作者和读者的需求,不仅生产内容,更要提供服务。”
如今,上海大学期刊社与国际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共同合作出版4本刊物,这种模式为期刊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我想通过《社会》、《社会》(英文版)、《社会学评论》(英文版)三刊打造社会学专业期刊亚洲轴,汇集国外优秀专家学者,通过交流对话,让中国经验、中国实践走出去,逐步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在秦钠看来,学术期刊只要把内容做好,就一定能够坚守。这种坚守不是死守,而是在创新中坚守,要融入到新的发展潮流中去。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