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隆公司只是受益于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上海自贸区挂牌5年来,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初步建立了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
企业借自贸区东风一路走高
Cameron Hum有个文质彬彬的中文名字,叫何穆凯。“公司发展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业绩更是一路走高。”他告诉记者,经过公司总部的慎重决策,决定把亚洲区总部设在浦东新区,以上海为通济隆亚洲的中心,辐射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借着自贸区的东风,如今通济隆中国可兑换币种已经达到40多个,涵盖绝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一切和上海自贸区得天独厚的金融环境、健全完善的配套设施、政府的高效服务密切相关。”
在合欢路,今年年初,随着19个浦东新区政府行政审批处室正式进驻,这里实现了从浦东“市民中心”向“企业服务中心”的完美转身。浦东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和过去到政府部门办事要“对号入座”不同,如今企业人员不必再费神去想该去哪个窗口办事,而是采用“单一窗口”的方式,一口受理,中心后台运转。随着浦东全面实现“统一受理、整体服务”的企业办事“一张网”,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平均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了85%。
为重点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为了进一步深化“店小二”服务理念,近日,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发布了《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为重点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包括设立“一对一”服务专员,开辟服务直通车,为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确保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有效得到解决等。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王华表示,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为目标,着力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浦东新区一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联动,系统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探索形成“放管服”改革的浦东样本。
谈到“放管服”的成效,王华介绍,“放管服”改革有力转变了政府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营商环境,进一步方便了企业办事,体现了自贸区速度,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他举例,从名称库选名的企业新设及变更已可当场办结,需要核名的企业新设2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实现5个自然日内拿证;工程建设领域,建筑企业资质许可实施告知承诺并实现全程网上办理,2017年和2018年申请量较2016年分别增长144%和111%。
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继续研究探索“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升级版,着力推进“照后减证”,力争实现“市场准入最精简、风险防范最稳固、政务服务最便捷”,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