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与施小炜兄小聚,获赠一本译作《中国游记》。读好友的书,心情大不一样,时时有惊叹。平日相聚,聊起来漫散无际,都是任情随性的寻常话。然而进入写作,语辞文气宛若附了另外一个灵魂,让人既亲切又陌生。这本《中国游记》的原作者是芥川龙之介,小炜兄的翻译意蕴沉厚,文人气深浓,让芥川的鬼奥纤锐融入到文明对话的柔性语境中,读时不断停下来细细品味。
翻译游记对当下中国人很有针对性,现在的人喜欢旅行,却不大肯下点儿力气写游记,这真是个非常大的损失,是对人生宝贵价值的一种放弃。把一路的风景和心情写出来,其实是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发现,也是对生命的深度反思。每个人在旅途中、生活中都有丰富的感受,想与写之间有巨大的差距,写作是更高精神层面的再创造,写作中,会体尝到更深切的生存滋味,写入文字的和没有写入的是一道界限,表达着内心的根本选择。
2002年春到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教书,到达之后告诉了小炜。他那时已经读完早稻田大学的文学博士,在东京教学。那个周末,小炜乘新干线来到神户,两人在三宫中心街的最热闹处,找了一家二楼咖啡馆。当年小炜道别复旦去早稻田时,我们相约要在日本喝一杯咖啡。如今终于相聚,感叹时光虽逝,心情依旧,更多了些珍惜。那天傍晚,小炜要赶回东京,和他一道走向新神户车站,忽然问他:“你以后会不会加入日本国籍?”
他毫不迟疑:“这怎么会?加入日本国籍还要改姓,取个日本名字,难道我能叫鸠山小炜?”
听了不禁一笑,这确实很荒诞,而且,很明白小炜说的不仅仅是改名,而是中国书生的文化血脉。
那天在三宫旁的一条大道告别,他招了一辆出租车,回头挥挥手,朝新神户站渐渐远去。为了一杯咖啡,从东京到神户,乘新干线来回要6个多小时。生活因真挚的朋友而美好,漫长的岁月,一程程被这些温馨的片段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