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幡动心亦动
李晓峰
  ◆ 李晓峰

  “道可道,非常道。”生活工作在广州的王义明,半生走南闯北,却被西藏激活了他艺术乃至生命的全部激情,他开着吉普车,拖着成捆画布、成桶的颜料穿行在喜马拉雅的道路上。那条逶迤的道路被称做“天路”,道路两侧,神山圣湖,无限风光,或许也最接近人间对天国的想象。但天国与尘世的距离不仅仅是路途,还有信念与信仰,通往喜马拉雅的道路,应该也是它们铺垫的。

  从个体的生命感悟,升华为“珍爱珠峰敬畏自然”的公共情怀,王义明消耗体力并非为消费风景,登临雪山也不是与自然争胜好强,对西藏一往情深的王义明强调进藏的道路不是登山而是转山,登山总带有某种征服自然的欲望,转山则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与虔诚,其中包含了对自然美景的呵护与爱。王义明邀请艺术家参与募集资金清运垃圾,在严重缺氧的西藏大山上,大胆放笔,《幡》时代随之而来。  

  风景写生仅仅是王义明西藏转山的开始,更有山脚下圣湖水畔挥洒的五彩长卷,从十数米到数十米,如同一场高原舞蹈,一回大地行为、一次艺术事件。王义明高原现场挥洒出的长卷,带着广州南国特有的旖旎风情和热带花果的多汁甘醇,将西藏深藏的斑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缤纷的五彩幡,绚丽、明媚、勃勃生机。对于王义明而言,艺术是他的信仰,可以尽情又充分地展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尊重、热爱,而不是冒犯、侵占、污染;是呵护、善待自然而不是掠夺、破坏;是与自然的和解而不是冲突。当科学克服了愚昧,信仰超越了迷信,重新关切和建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如何重拾被功利主义摧毁的敬畏之心?要知道敬畏不是惧怕,惧怕是私心得失,敬畏是公心大悟。

  正如《卡瓦格博》纪录片昭示的那样,圣洁而神秘的雪域高原,让我们重新反省我们人类活动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和谐共生,万物共荣,是世界和平的保障。

  在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到一个全新时代之际,如何从不断暴露的狭隘自身突围,如何从不断功利化的市场突围,如何走出新旧名利场,王义明与他的艺术家朋友们一起用一次公共艺术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案例,一个紧密关联公共公益诉求的重要案例。由此,我们感受到了穿透着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再度认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4版:上海味道
今天,我们要读美的书
抱怨大师缺失,不如提笔练字
幡动心亦动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18幡动心亦动 2018-11-25 2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