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一位法国艺术家就曾构想:在地球上空悬挂一圈镜子制成的“项链”,让它们每天都把阳光反射到巴黎的街头巷尾。美、俄、日等国的科学家也都对此构想进行过探索,希望为人类夜间的活动提供便利,甚至实现军事运用。
由我国成都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参与研发的这项“人造月亮”计划,是将3颗人造卫星部署在500千米以内的低地球轨道上。这里所说的“人造月亮”,实际上是一种携带大型反射镜的空间照明器。它的工作原理与月球一样,是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表面;不同之处是其光照强度比月亮强约8倍,足可满足城市道路夜间照明的需要。在完成发射、入轨、展开、照明到调控的整个验证程序后,预计到2022年,3面巨大的反射镜将把360度的轨道平面一分为三,对3600—6400平方公里的地区交替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照射,满足这些地区夜间行车所需的光照需求。
据介绍,上述“人造月亮”反射的光线强度和照明时长均可作调整,照明精度也可控制在几十米之内。虽说其光照亮度可达到月光的8倍,但考虑到大气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光照覆盖区的实际光照度只有现在路灯的1/5左右,相当于当地夏季的黄昏时刻。那么,届时人们仰望天空,是不是会看到3轮明月呢?专家说不会,人们所能看到的,只会是一颗格外明亮的星星。
行家分析认为,“人造月亮”计划具有巨大的民用和商业潜力。通过为城市道路照明,仅成都一地,估计每年就可节省11.7亿人民币的电费开支;如能将这项计划引向其他城市,效益将会更大;而在灾害地区停电时,这种地外光源更可提供极其宝贵的救援帮助。这是我国太空计划极具雄心和想象力的又一明证。王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