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2012年结婚,2013年生下丫头淇淇,2015年生下小弟弟文文。
我和太太年过六旬,与儿子一家同住。见到这对宝贝,自然欣喜若狂,爱宠有加。
淇淇蹒跚学步、牙牙学语那会儿,儿子就召集我们一起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讨论孩子的家教问题。儿子提出,他们小两口对淇淇“做规矩”时,爷爷奶奶不能帮倒忙、不能无原则地袒护,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我们对此欣然同意。
最早一次“做规矩”就是让一岁半的淇淇学会自己吃饭。淇淇刚满18个月时,还不会自己用调羹吃饭,她哭着要妈妈喂。爸爸妈妈却假装没听见。奶奶忍不住了,拿起调羹就要喂她,儿子见状,当场阻止:“老妈,你准备喂她喂到几岁?这是我们第一次要求她自己吃饭,如果坏了规矩,那我们的家庭教育就要从失败起步了。”
奶奶听了,灵机一动,把调羹递给了淇淇:“宝宝自己吃饭,以后幼儿园老师会表扬你的。奶奶今天先表扬你,等下剪个五角星奖励你。来,奶奶教你。”淇淇跟着奶奶学,自己舀第一口饭入口,四个大人热烈鼓掌。
我家的墙上挂一块幼教黑板,饭后,奶奶剪了一颗金色五角星贴上,五角星旁写上:淇淇第一次自己吃饭。
如今,淇淇5岁,弟弟3岁半,黑板上贴满了五角星,除了自己吃饭有奖励,在幼儿园受到老师表扬、姐弟俩外出旅游全程自己走路等,都是获奖的依据。现在还形成了“竞争机制”,看谁的五角星多,再有额外的奖励。
在我们家,还有个严格规定,是关于看电视的。动画片《小猪佩奇》和《海绵宝宝》是孩子们的最爱,但我们定的规矩是只能看一集或20分钟。有时,看着两个宝贝期盼的神态,我也只好硬着心肠,到点关机。
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我买了鱼缸,养起了孔雀鱼、神仙鱼,经常带他们看小鱼小虾在水草中穿行。有空,我就给孩子们讲鱼的故事。每天放学后,两个宝贝必做的工作是喂鱼。我家门前还有一块菜地,我还时常带着两个宝贝拔草、浇水、摘菜,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喜爱户外活动。这远比让孩子捧着手机玩游戏好得多。
孩子是天生喜欢零食的,我和奶奶也买了许多,姐弟俩放学回家,我们总想拿出来给他们吃。但儿子发现后,又立了新规:饼干只能每人一块,吃多了晚饭吃不下。我们也照章执行。
隔代亲是人之常情,但必须有度,不能溺爱。在我家,由于一开始就立好规矩和原则,并且全家一道严格执行,效果很好。
淇淇和文文先后考入了青浦世外幼儿园。他们每天放学,大喊着“爷爷好、奶奶好”进门,扑进我们的怀里,这种隔代亲的感觉,真的好极了。
每个长辈都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必须要有标准。我们可以呵护孩子,教育孩子,很爱很爱他们,但绝对不能溺爱,相信孩子们长大了也会理解我们的这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