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毕业的英国姑娘华柯林(Corinne Richeux Hua),成了上海的“洋媳妇”,为了儿时的公益梦,她放弃高薪工作,成立“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下称“铺路石”),组织在上海的外国志愿者为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教英语。十几年过去,这一公益机构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数千名孩子们学英语、看世界的“铺路石”。
快乐的一堂课
星期二下午1时30分许,闵行区纪王镇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小学门前,出现几个外国女孩的身影。她们是“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的志愿者,每个星期二,“铺路石”会派出8-10名志愿者,分4组给2-4年级共8个班的学生上口语课。
这所地处上海郊区的小学对外国面孔一点也不陌生,“铺路石”与学校的合作已经十余年,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章玲介绍说“比我来的时间还要长”。
紧张的准备工作之后,老师们拿着彩色的教学卡片等教具走进教室。
“How are you?”(你好吗?)
“Good afternoon!”(下午好!)
见到外教,正在玩耍的孩子们活泼地向老师们问侯。每周一次的外教课,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课程之一,因为在这堂课上,能“玩”得特别开心。
简单而热闹的暖场之后,巴西姑娘安娜拿出卡片,开始了词汇听说练习。今天的第一个单词是“draw”,图片上一个女孩正在认真地画画。辅助安娜的是智利女孩塔玛拉,她配合安娜组织着课堂教学。
安娜用各种方法调动着孩子们的兴趣,教“sing”(唱歌)的时候,用手卷成话筒状,让孩子们唱歌;教“fly”的时候让同学上台去写单词;单词都教完之后,又在黑板上玩起了填字游戏。同学们全程热情高涨,积极地举手,参与互动。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学中文的姑娘
在杨浦区长阳创谷1号楼,“铺路石”刚搬的新家,“洋媳妇”华柯林讲起她和“铺路石”的故事。
原来,这位英国姑娘1986年进剑桥大学时,便选择了中文。“那时想选一门比较重要的将来又有用的语言。”华柯林说,“听人说讲中文像音乐一样,我喜欢音乐,所以选择了中文。”
那时,西方对中国的报道非常少,华柯林的父母只要看到报纸上有关中国的报道,就会剪下来寄给她。1988年,她还到家乡唐克斯特的中国友好城市辽宁丹东留学3个月,那是她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不久之后,她结识了后来的先生。“当时他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我陪同他开车一起去接一位中国客人,结果客人没接到,我们却就此认识了。”后来,互相倾慕的两人坠入爱河,并于1993年从英国到上海定居。
华柯林的内心深处一直有慈善情结,平时也常做义工。但她总想投身公益。2006年,她终于下定决心辞去普华永道的工作,加入朋友的民非组织“爱的教育研究会”,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想,我们不需要更大的房子,也不需要买第二部车子,我们可以一个人去赚钱养家,一个人去做喜欢的事,可以说做慈善也是我们家庭的选择。”
一个月的改变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华柯林和朋友去闵行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考察,寻找新的项目。
“我问校长需要我们做什么,几乎每一个校长都说‘能不能来给孩子们教英语’,因为学校里没有英语老师,而到了中学要考英文,根本无法和其他孩子竞争。”华柯林说,那时她也有很多外国朋友和中国朋友想做公益,请她帮忙寻找方向。
“我想,可以安排一些志愿者给小朋友们教英文。但当时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可以成立一个机构。”
2007年,华柯林第一次安排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课。一个月后,她再度去学校考察时,立刻发现了改变。
“我第一次到那所学校时,一进门孩子们就非常激动,因为从来没这么近距离看到过外国人,都在那里喊‘哇,哇,老外,老外!’。而这一次,他们见到我和老师,竟然脱口而出说‘Hello,teacher.How are you?’(你好,老师。你好吗?)’”这让华柯林内心非常震撼,突然发现英语学习不仅是简单的教育,而是一个让孩子打开眼界,去看世界的机会。
她觉得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铺路石”的诞生
志愿者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发展起来,“来得太快了,口口相传,在第二个学期志愿者就增长到100个,第二年就达到200个。可以说,是志愿者的热情激励了我们。”华柯林说,最初从没主动找过志愿者,只去找过学校,因为学校位置都很远,比如住在浦东的志愿者无法去闵行上课,就去浦东找学校。
志愿者和学校一多,华柯林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很多细节需要协调,有时候老师去了,孩子不在,有时候孩子去了,老师没到。”一个开公司的朋友来帮忙,几个月后也招架不住退出了。华柯林知道,是时候雇个人专门来管理项目事务了,但那时募款非常难。她当时给一些企业做社会责任顾问,就用一笔笔业务赚的钱,用来当项目的运作经费。2009年,终于一位法国人捐助了3000欧元,这才雇用了一名员工。
2008年,项目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华柯林和朋友想到了“Steppingstone”这个在英语世界很好听的名字。但是,它对应的中文名应该是什么呢?两人绞尽脑汁也不得其解。“铺路石”这个妙词还是1年后才来到他们身边,一位公益界的朋友灵机一动,想到了这个词。华柯林非常喜欢,虽然中英文不那么匹配,但是两个名字都非常好听,符合她的想法。
2012年,项目获得最大一笔资助,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伸出援手,解决了所有公益机构最大的难题:员工工资的问题。其间还得到国峰基金会免费提供办公场地9年,现又获秒租提供的更为宽敞的办公场地。
正在筹建基金会
运营10年之后,机构的管理和发展越来越科学化,现“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已有18名正式员工,300余名志愿者,为5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10个省市的留守儿童提供英语教育和教师培训项目。
机构将一个支教项目做得越来越专业化:有了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和管理体系,每一名志愿者都经过英语教育培训师的培训,并制作了有体系的教案。
2008年10月,为上海及其他一些省份的外来务工子女免费提供视力筛查,部分做斜视矫正手术;
2015年7月,培训本地教师项目启动,请培训师培训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英语老师;
2016年6月,在浙江嘉善开展初中毕业生电脑技能培训,教会学员网络搜索、找工作、做简历、投简历和使用办公等职业应用技能;
2016年9月,与一些国外企业合作,开展对安徽、甘肃等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远程英语教育,如与彭博新闻社全球各个办公室合作,由“铺路石”协调志愿者和学校的时间,安排远程授课;
2017年9月,远程为多个省份的乡村英语教师提供培训;
今年11月3日晚,在上海瑞金宾馆,英国安德鲁王子向“铺路石”创始人华柯林女士授予了英帝国奖章(B.E.M)。英帝国奖章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颁发,表彰卓越的公民服务和军事功勋。
“能被提名这个奖项于我而言是极大的惊喜和莫大的荣幸。但我觉得这个奖项应该被授予的人是所有‘铺路石’的志愿者、捐赠人和员工,他们过去十二年的共同努力对千万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目前,“铺路石”正在为建立基金会而努力,“募款200万元,对我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华柯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