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缓缓飘落的梧桐里,展现的不总是浪漫的诗意。
1966年伊始,梧桐里这个上海普通居民区的宁静,首先被一把大提琴彻底打破。资产阶级出身的少女俞佩佩抱着母亲留下的大提琴到处躲藏红卫兵的追赶,危急时刻来自工人家庭的杜心生向她伸出了援手,而心生父亲杜师傅的工作就是守护外滩的海关大钟,让钟声每天在浦江两岸回响。
电视连续剧《外滩钟声》的开头便异常残酷,在那个年代,象征文明与美好的大提琴已无处安放,只能被善良的杜家人藏入海关钟楼内。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红卫兵不依不饶地搜寻到钟楼,造成了杜师傅的意外死亡……
《外滩钟声》以上海题材所擅长的街坊邻里的故事,描写了时代变迁。石库门、大家庭、众邻里,构建了一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上海屋檐下”。在这个上海屋檐下,即便是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生活动荡的严酷岁月里,人们依然坚韧而顽强地活着,生命努力有尊严地开花绽放,并且尽量体现出其应有的光彩。
杜心芳去东北插队前,与年幼的妹妹心美相约,将来要在梧桐里开一家姐妹裁缝铺,为全上海的人做漂亮的衣服。心芳告诉妹妹:幸福,就是无论痛苦还是喜悦,都能够说,一切都会很好!俞佩佩的外婆则说,生命就像是一把咖啡豆,只有经历了岁月的碾磨,才能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而她自己做的“最勇敢的事情”,就是活着。梧桐里的大多数人就这样坚守住了善良,坚守住了美好,坚守住了希望,相信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80多岁高龄的老艺术家牛犇扮演的“老虎灶爷爷”,在梧桐里为居民们烧了大半辈子的开水,而这位老人也总是把最合适的温度在邻里之间传送,令人格外动情。
有尊严,重情义,相信未来,不放弃希望,这是普通中国人在特殊环境下对于正常与美好的坚守,也正是这种精神要素支撑着人们走过艰难岁月,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变革中,积聚起拥抱新时代创造新事物的巨大能量。
外滩钟声,回望过去,遥想未来,传递的是穿透岁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