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斗系统启动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
冉承其表示,目前北斗系统在轨卫星和地面系统工作稳定,在智慧城市、减灾救灾、农林渔业、气象环境、精准机控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好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走出国门惠及世界。北斗已加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国际组织,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
北斗提供全球服务,是建设的一大步,也是发展的新起点。到2020年,将继续发射11颗北斗三号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完成全面建设,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2035年还将建成以北斗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北斗迈入全球时代,也意味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迎来“四强鼎立”的格局。
北斗是一个提供全球服务的系统,现在全世界一共有四个这样的系统,包括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和中国北斗,四个系统的覆盖范围、性能相当,但北斗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北斗有独具的短报文和位置报告。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介绍,北斗三号还采用了很多新兴技术,例如构建了卫星之间互相联系的星间链路系统,可以让卫星互相“打电话”,使卫星定位的精度大幅度提高。北斗三号的精度也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在亚太地区定位精度达到水平5米、高程5米。据悉,北斗三号在基本系统提供10米精度服务基础上,还要继续提高性能,北斗的未来目标是到2020年前后,将现有性能提高一倍或更多,另外还要重点加强和推广搜救、星基增强等新的技术与服务。
对于北斗系统的稳定性,北斗三号系统运控总设计师陈金平介绍,在方案设计方面强化落实了系统的高可靠性设计,卫星系统也好、地面系统也好,包括星座组网,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冗余配置设计以确保北斗星座的稳定运行。在研制实现方面,高度重视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对于在轨卫星的状态,各类地面站的状态,包括空间信号服务的状态,都建立了一整套的状态监测和故障处置机制。冉承其举例指出,从6年前的12月27日开通亚太服务至今,“北斗系统一分一秒都没有中断”,证明北斗系统是一个性能稳定、服务优秀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