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产》是一本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杂志。《青史有意》作为杂志近十年来卷首语的精选集,收集了60篇文章,让读者在一本书中获得诸多接近中国传统文化要义和精髓的通道。
此书所提供的绝不是有关古代历史文化的枯燥知识,作者引经据典,为愿意沉潜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多维角度,读者可以尽兴穿梭其中,即便不做进一步的延伸,这些文章也能让你对某个文化领域的常识知晓一二。为了更好地廓清线索,全书分为“寻史”“问道”“格物”“闻见”四部分,为阅读提供了很好的聚焦点。我很喜欢书名《青史有意》,“青”指竹简,“史”指历史,后世即以青史作为史书的代称,“有意”既可理解为意义意味意趣,也能拟人化地理解,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中华文明的遗产浩如烟海,但可能在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和习惯用语中就有体现,它就如此书的书名,熨帖而达意。
“寻史”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庞杂背景之下的宏观论题,比如“中国有多久”“春秋争霸,为何不是‘分’而是‘合’”等。“问道”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符号,从不少看似为大众所熟知的事物入手,揭示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以这些知识作为支点,激发读者对其作为文化象征部分的好奇。比如“冠冕何以堂皇”中,作者从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中骑兵冠上插的羽毛写到文官耳旁的簪笔,再到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古代男士的冠,及至冠中最尊贵者“冕”,从冕的外形特征到冠冕不仅是为了堂皇的象征意味,“冠者,礼之始也”,笔墨荡漾开去,写了作为古代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礼,文字内容从帝王之冕自然过渡到古代贵族男子之冠,直至孔子语录“君子正其衣冠”,以子路为冠而死的故事结尾,点出服饰制度具有的经国治世之用,可见冠冕确实堂皇!文章篇幅短小精悍,但其中所涉及的文史知识却非常丰富,令人回味,虽然一些外在的形式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它们曾代表的文化意味至今都依然有着影响力。
“格物”聚焦传统工艺(包括产品)和工匠精神,虽然作者的笔墨看似更多地着重于物,但作者常常会以物件为思考的原点,发散开去,进而提炼出物件所传递的民族精神特质,这个篇章中所撷取的文字特征就如同篇首之作的标题——“见微知著,然后以微制著”。“闻见”是作者的游历见闻,勾画了身边的中国故事。
本书的装帧设计颇费心思,封面图选用的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的作品“庖厨宴饮图”,当时人们的饮食文化和社会风俗鲜活地跃然于纸上。以这样含蓄典雅的方式,编者点明了这本书的主旨——于时间的烟痕中看见历史,触摸诗意与古典的中国,手法简洁,却很有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