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近在眼前。正月即元月,古人把“夜”称为“宵”,因这个月的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夜晚,故正月十五,又被称为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由来的版本很多,传说是汉文帝平定“诸吕之乱”的纪念日。至于吃元宵这件事儿,貌似又与汉武帝有些关系,多亏了汉宫里那个叫元宵的姑娘思家之孝心,也感谢东方朔的善心和机智……在一个个传说中元宵节不断扩大内涵,赏花灯,猜字谜,踩高跷,吃元宵,林林总总构筑起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热闹景象。
元宵节上海人定是要吃汤圆的,这被北方唤作“元宵”时令佳点,从宋朝开始,就被称为“浮圆”,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在宋人周必大的笔下,把一碗汤圆描绘得雅致又形象。天上明月,碗中汤圆,团圆之意,尽在其中。时至今日,虽然寻常日子也能吃到汤圆,但终究觉得,正月十五的这一碗,最有滋味。
元宵节临近,来沈大成吃汤圆的人越来越多,有每年必到的老上海,也有来沪“白相”闻名而来的游客,令原本就落绎不绝的店堂,更是人头攒动。
光绪年间就创建的沈大成,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沈阿金从粥店起家,后从湖北路福州路迁往南京路,粥店转变为糕团店,从当年14个人的小店,变成现在750平方米的南京东路热门糕团点心店,沈大成经过了几代人的手艺传承和用心经营。当年沈阿金将店取名“沈大成”,就是想这家店能“集点心与风味小吃之大成”。今天,这家中华老字号依然秉持着这个品牌理念,在讲究传统的同时,更随着现代人的口味需求,进行创新开拓,令老字号焕发新光彩。
众所周知,沈大成以糕团著名,其桂花条头糕、双酿团、糍毛团等热俏商品,不排队是吃不到的,绉纱虾仁小馄饨更是令很多上海人有时常想吃一碗的魅力。而沈大成的汤圆,更是有些来头。当年美誉沪上的“仙水汤团”,说的就是他家的芝麻汤圆和鲜肉汤圆。馅重、皮薄、味美令其拥有粉丝无数。不少食客觉得沈大成的汤圆始终有着记忆中的味道,能触动到心里某个角落,尤其和曾经带着自己来吃的长辈一起来,那更是有些不舍的情怀。
沈大成的汤圆好吃是有原因的。因为,师傅们每天与米及米磨出的粉打交道,对其了解已是炉火纯青。用优质糯米按配比浸泡后水磨成水磨粉,再经过手工揉制、手工制馅、手工包制的过程,过程简单,实则不易。拿一碗好吃的芝麻汤圆来说,首先必须是浮在水中,调羹舀起后,不会坍塌,表面光滑,有微微米香。然后咬上一口,滑糯适口,不黏牙,随着咀嚼,糯米香和经过猪油滋润的芝麻香此起彼伏,忍不住将剩下的全部放入嘴里。好吃的汤圆就是这样,一碗下肚,胃是饱了,但嘴还是想吃。
如今,元宵节好像是春节过年大周期的休止符,人们似乎想通过掀起又一波庆祝高潮后,放下年假的慵懒,焕新精神面貌,开启新一年的工作。在元宵节去沈大成吃碗汤圆吧,香糯甜蜜又极富饱足感,绝对可以令你元气满满,动力十足。
苗可
沈国兴
沈大成第三代传人
谈到沈大成和成昌园子店,就不得不谈及63岁的沈国兴,沈大成第三代传人。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自己,祖孙三代世代相传地制作糕团。
他包的汤团,15克馅心,35克外皮,分毫不差,包出来的汤圆造型圆满,大小形状就像模子里刻出来一样。看着汤圆在锅里上下翻滚,他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汤圆已经到了火候,哪个还要再加水煮一会。
沈国兴,用一双巧手打造了,上海人的小团圆。 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