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9日,是我国农历正月十五,传统的“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老百姓认为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因此民间谚语说:“灯市下,拜年罢,下了灯,年货清。”自古以来正月十五观灯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有关。每到此时,乡下人到城里来拜年顺便看灯,城里的拜年客比正月初的那几天还要多,年当然就没有过完。其次,过了元宵节人们就要投入到春耕生产大忙之中去了,所以抓住这个时间尽情欢乐,一些地区元宵节的热闹程度甚至超过了元旦。
正月十五古代多称上元节,因为这一天是道教“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君”的诞生日,至今在有些村镇还能看到许多红袍纱帽胖乎乎的“天官赐福”年画,还有一种福禄寿“三星图”中, 中间穿红袍的那位便是专门赐福的福星“天官”。怎么会又叫元宵节了呢?因为这一天正值元月,而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又是在夜里放灯观灯玩灯,夜者宵也,至今人们还说夜宵、通宵达旦。因此后来就叫做元宵节了。由于最重要的节俗是观灯,民间又叫做“灯节”。
我国历代灯节之盛况蔚为壮观。唐开元、天宝年间,放灯三夜,各市邑张灯结彩,燃放烟火,民间游艺层出不穷。京城和各大都市更是花灯如山似海,万人空巷,游乐通宵达旦,连城门也不关了,当时仅长安城内的彩灯就有“五万盏”。诗人王维叹曰:“由来月明如白日,共道春灯胜百花”。宋朝灯节又胜唐朝。不仅开封和杭州灯山人海,彻夜不眠,连广大农村也都竞相操办,有的村庄结成民间灯社,集款甚至置田产专办此事。南方很多地方灯火又叫社火,鲁迅的小说中就专门谈到过社火。在社会发展与节俗演变中,文人雅士又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灯谜”。
由于元宵观灯是钦定官准的全国性欢乐游乐活动,当时各级官府都张贴布告周知百姓。宋朝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讲了这样一个事情。某州知府名叫田登,他最忌讳别人犯他的名讳,不但不能说,“登”字,连与“登”同音的字他都见不得听不得,手下人自然不敢得罪他。某年元宵灯节时他出的一张布告说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不说“放灯”而作“放火”来代替,自此就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元宵节除观灯外,吃元宵是很重要的习俗。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春秋末期,楚昭王在复国的归途中经过长江,见一个东西漂在水面上,经舟人捞起献给昭王,剖而食之,其瓤红如胭脂,味道甜美,左右大臣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昭王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当时正值元月望(即正月十五日),以后每一天,楚昭王便令人用面仿制此果,煮食用以庆贺团圆。
元宵以馅来分,分为带馅和实心不带馅的两种,多以食甜为多,也有包鲜肉馅吃咸的。按做法来分,南方多将糯米水泡后用磨磨细,再用棉布过滤后用滤下来的细浆略阴干后包馅,叫水磨元宵,细腻爽口,极为好吃。北方多将干糯米粉拌水后包馅,或用在干粉上不断旋转裹成圆团,失之粗糙,口味亦逊。中国元宵之上品,以浙江“宁波汤圆”、四川的“赖汤圆”和重庆的“凌汤圆”尤为著名。
无论元宵还是汤圆,其圆象征着团圆、和睦,幸福;其甜寓指甜美、吉祥,如意;宵乃夜,夜里又圆又甜,意指日夜平安,福至祸去;对在逆境中的人来说,孔子说此物是“主复兴之兆”,其更有积极之意,充满正能量。
明天是元宵节,汤圆吃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