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
~~~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
~~~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
~~~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
~~~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后一线生机,不能轻言放弃
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
左妍
  神经重症患者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一直都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教授带领30多人的团队“在刀尖上跳舞,悬崖上漫步”,挽回了无数重症患者的生命。每年,数以千计的患者从各地赶来,把生命交到高亮手中,他亦不负众望,提出的现代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ICU)跨学科诊治神经重症疾病模式,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形成了鲜明的临床特色。

  在十院高亮的办公室总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及家属,手拎摄片袋,翘首以盼,面容愁苦,他们大多是走投无路,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来到了这里。高亮称自己是一名“重症神经外科医生”,他接手的病人,大多并非普通的神经外科患者,而多是复杂的脑肿瘤、颅脑损伤患者,对他们的救治难度不言而喻,既要避免手术加重损害,又要顺利地切除病灶,本身就意味着极大的挑战。“如果我再不接下来,他们可能就失去最后的治疗机会了。”

  浙江温州的28岁患者包女士,因患脑干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导致偏瘫。在当地求医无门的状态下,她找到高亮医生,高亮评估后,决定为她实施“生命禁区”脑干手术,最终全切肿瘤并清除血肿,患者恢复良好,现已康复出院。

  高亮认为,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固然重要,但却不是保证救治成功的唯一因素。神经重症监护治疗的体系构建、为重症病人量身定制跨学科救治方案,以及医护团队的细分培训等各因素相结合,才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在高亮的倡导下,十院初步构建了整合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和康复医学多学科的神经外科重症救治平台。为满足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打造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已投入使用,共26张床,全身移动CT等先进的NICU设备一应俱全。

  高亮担任科主任的5年,神经外科手术量逐年递增,病房规模越建越大,每年完成800多例重症手术,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效果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死亡率小于10%;高质量地完成各种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其中约2/3为高难度肿瘤手术,脑肿瘤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仅为0.5%,均低于国内和国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

  在高亮的微信朋友圈,记录了许多疑难杂症和高难度手术的病例,也有不少患者的感谢信。他说,“医生不是万能的,不能保证每台手术都成功,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每个病人背后都有故事,我要了解病人的故事,也要了解家属的期待。但只要有一线机会,我都会尽量争取一下。”本报记者 左妍 (医院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专题/康健园
   第ZF01版:中缝4-21
扫码关注新民康健园官方微信
快开学啦,你家孩子准备好了吗
医周健闻
血压升高,连吃鸡蛋也“躺枪”
最后一线生机,不能轻言放弃
新民晚报康健园A23最后一线生机,不能轻言放弃 2019-02-18 2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