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蔬菜淡季,绕不过茄子。茄子真出色,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专门写到一款“茄鲞”,惊得刘姥姥直呼“我的佛祖”。
事实上,本色的茄子最普通不过了。它与豇豆、丝瓜、辣椒、苋菜为伍,做艳阳高照下的“普罗大众”。记忆中,青椒紫茄十分鲜明,那是母亲的小菜圃。青椒尖尖,玲珑朝天,作点缀;紫茄簇簇拥拥,长短适度,窈窕悬挂。
茄子原产印度,别称有落苏、昆仑瓜、草鳖甲等,常见为草本一年生,也有木本多年生的。西晋《南方草木状》就有“茄树”的记载,“宿根有三五年者,渐长枝干,乃成大树,每夏、秋盛熟,则梯树采之”。需要爬上梯子去采摘,那样的茄子着实壮硕,称之“昆仑瓜”不为过。(我没见过木本茄,不敢妄言。)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证实:“《岭表录异》:茄树,其实如瓜。余亲见之。”)
茄枝粗糙,萼片有刺。茄果的颜色、形状,不同品种各不相同,但野山出仙狐,一律光鲜细润,有如粉敷蜡染。特别是红得发紫的“墨茄”,绝对的“黑又亮”。古人云,“(茄)有紫、白、黄、青各种,长圆大小亦异”;现代分类为圆茄(不耐湿热,北方多见)、长茄(耐湿热,南方多见)、矮茄(多早熟,渐被淘汰)。
印象中的茄株,矮矬健实,毛茸茸,貌不出众,但结出的茄果就是靓丽。南方喜长茄,微呈弧形,极俊俏,口感也佳。词人叶申芗(此公与《植物名实图考》作者同时代,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姻亲关系)写过一首词,上阕列数茄之芳名:“昆味称奇,落苏名俏,五茄久著珍蔬号。”下阕极言茄之美味:“作脯原佳,将糟亦妙,老饕所嗜从吾好。”名实贯通,忽觉“落苏”或即作“酪酥”——“盖以其味如酪酥也”。
早茄四月底采收,晚茄八九月采收。采茄是件愉悦的事,一手挎篮,一手持剪刀。采下的茄子,清水一漂即可烹调。操作简易,流程快捷。整茄清蒸,捣以豆瓣酱,最真味,也最甘醇。清炒,或与豇豆、青椒合炒,糯爽相济,别有风味。还可炸,可烤,可腌渍成“茄子酢”。值得一提的是“鱼香茄子”,名称常误导人,但也为人津津乐道——有“鱼香”之妙而无实质之“鱼”。
宋人郑清之,官至宰相,写过一首带点打油味的咏茄诗……
中医认为,茄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作用,溽暑食用正当时。民间土方法,用生茄子挖成罐子状,扣在患处,可消疮肿。也有“秋茄有毒”之告诫,一俟“寒露”,当年就不敢“茹茄”。
茄子含有多种生物碱,炒食时格外“吃油”。于是,有“神医”想当然鼓吹茄子能减肥,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时闹得绿豆、茄子们攀龙附凤忘乎所以。好在疯狂总如狂风一阵,刮过之后,落到地面依然为植物;回到桌面,还是作蔬菜吃靠谱。
十日谈
植物中的蔬菜
青菜,伴我成长的菜,因为司空见惯,所以不见经传。
责编:贺小钢